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燈塔人生

    

約兩年前,開始喜歡上燈塔;在美國的邦諾書店,看到大版面有關燈塔的書就會忍不住翻閱,而且愛不釋手,終於買了一本燈塔書,介紹全世界最美麗的約130座燈塔,閒來翻閱,總是無限嚮往。接著買了部”燈塔情人”的電影DVD,是在列名上述書中法國著名的La Jument燈塔實景拍攝。劇情由一本”我的世界盡頭”小說,引出一位熱愛燈塔的退役青年,來到Jument燈塔擔任看守人,在不甚友善的小鎮,所發展出的友誼與愛情故事,劇情與內涵猶勝過”麥迪遜之橋”,也讓我對燈塔的操作與燈塔人的工作與生活有所瞭解。   
     燈塔熱持續到買了本”臺灣燈塔圖鑑”,介紹全臺35座燈塔(比我認知的多很多),心想那天要遍遊每座燈塔,可惜不少是位於大小外島,或是沒對外開放,燈塔建築造型可觀者也不多。最為國人熟悉的燈塔應是位於鵝鑾鼻的那座,興建於1896年,拜熱門觀光點之賜,參觀者最多;我中學畢業旅行時第一次去,再次造訪已是三十年後帶著小孩去了。與我的青春時期聯繫在一起的,是位於高雄港出海口旗后山頭上的那座(建於1883年);中學時常與要好同學到西子灣看大海與遠方大船,也看天色初暗時燈塔放出的光芒。現在回高雄還是會到那裡,看觸手可及的大船入港,更愛仰看在蒼茫暮色中的燈塔身影與燈光。
扼守高雄港的旗后燈塔



記得大學時曾與高雄北上的一群朋友夜行夜宿鼻頭角,也看過鼻頭角燈塔(建於1896年),但已毫無印象。不久前專程去了三貂角燈塔(建於1931年);由北部濱海公路馬崗附近見指標轉進埦延山路數分鐘即達,純白燈塔襯著藍天,俯望太平洋海峽,真是海闊天空景色狀麗。多數燈塔都位在世界的盡頭,不是在山之巔或海之角,就是孤懸於嶙峋山崖或挺立於驚濤駭浪裡,具有孤挺蒼勁之美。
  
 驚濤駭浪裡的法國La Jument燈塔
位於山頂的三貂角燈塔


      燈塔是人類挑戰黑夜的象徵,帶給航海者光明、溫暖與勇氣,許多燈塔的建築本體也是工程技術的表現。而燈塔看守人必須要耐得住孤單與寂寞,他們要安靜守本份的在工作崗位上,默默盡責付出,不期待光采與掌聲。與燈塔極端相對的就屬霓虹燈,站在繁華街口,光彩絢麗奪目,以搏得眾人目光與讚歎為目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中,有燈塔型的人,當然也有霓虹燈型的人;政治人物通常都是霓虹燈型的,耐不住默默無聞。如果一座燈塔因緣際會佔在霓虹燈的所在,它的燈光將會被耀眼的霓虹燈所遮蔽,將會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不得眾人關愛眼神,因此燈塔就只能矗立在天涯海角,等著知音者尋蹤而來相會了。

    你,是要選擇當一座等待知音的燈塔,還是備受讚歎的耀眼霓虹燈呢?在這功利主義掛帥,沽名釣譽橫行的時代,還真不好決定呢!


北加州Mendocino附近Point Arena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