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由紹興魯迅故居認識魯迅

雖然知道魯迅是民國年代有名的文人作家,但是對他所知有限,也沒真正看過他的小說與文章,直到2013/12趁著到寧波出差餘閒,到一小時車程之外的紹興探訪他的故居,才知道他本名周樹人,有個出名的文人弟弟周作人,還有個小弟周建人,兄弟三人的成長發展歷程,也是見證了中國百年歷史風雲的家族,因而興起認識,瞭解他的念頭.

 魯迅故居已是一個以魯迅成長為背景的文創旅遊勝地,主要參觀景點有魯迅祖居,魯迅故居,三味書屋與魯迅紀念館,分佈在一條開滿文創商店,飲食餐館的街道上,遊客很多,主要原因可能是魯迅被大陸民眾視為一個知識份子的民族英雄.
魯迅祖居是他的上幾代祖先建立起來的聚落,稱為周家老台門(所謂台門,是指由官宦人家或巨商富賈營造,聚族而居的大型宅院).魯迅歷代都是官宦人家,祖先可上推到以愛蓮說知名的周敦頤,其祖父是清朝的翰林但官運不很順遂,其父親考科舉不上,家道中落,到魯迅三兄弟這一代就生活有些困苦了.魯迅祖居的房舍是以德壽堂為中心的好幾進的建築,包括寢室,書房,佛堂,繡房,兒女房,餐室,廚房等,其間錯落著大小不一的院落,可看出當年的規模氣派.
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
魯迅祖居德壽堂

 
魯迅祖居院落
 
魯迅祖居寢室
 
魯迅祖居廚房
魯迅故居是他成長所住的房舍,稱為周家新台門,房舍的配置格局與祖居很類似,也有德壽堂與其他生活起居必備的屋室,但有個漂亮的水榭,由兩棟雕樑畫棟的宮殿建築組成,並有個百草園,是周氏三兄弟小時遊樂玩耍的樂園.



魯迅故居房舍

魯迅故居的水榭(一)





魯迅故居的水榭(二)

 魯迅故居園區中最值得參觀的是魯迅紀念館,收集有他生平事蹟的一些資料,包括相片,新聞,報導.他所有著作的書籍與各國翻譯本壯觀擺滿了一大片牆,是可以好好看個仔細,可惜時間有限,只能匆匆一覽.倒是紀念館內有個小書鋪,陳售他的各種著作書籍,我就買了兩本,預備好好認識他.
魯迅紀念館建築外觀
魯迅雕像
魯迅紀念館展示大廳
魯迅所有的著作文字數量統計


當然魯迅故居園區中也有不少文創商品的店舖,多座落在幾個祖居,故居與紀念館的建築物之間,讓你不期而遇,大多是筆墨硯紙,國畫,傳統衣飾之類.園區內的大街上有不少店鋪,販售紀念品,名特產與小吃,其中以紹興酒與臭豆腐為地方特色.魯迅故居園區是值得一遊的. 

整個店舖內都是紹興酒
 大街上的三奇臭豆腐店
兩本有關魯迅與周氏三兄弟的書
魯迅主要作品的小說集
 
此書記載了魯迅與周作人留學日本的事蹟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黑膠唱片--儲存好聲音的老材料



聽黑膠的緣由

  現在年紀在40歲以下的人有聽說過黑膠唱片的應有一些,有看過的就少很多了,聽過黑膠唱片聲音的人就更稀少,而聆聽過它所播放的美麗音樂的就應是鳳毛麟角了;最後一點也包含40歲以上的。 

  有次我太太的學生來家裡玩,我饗以黑膠唱片的音樂,最令他們驚訝的是好神奇哦!這唱片居然兩面都可以放出音樂!CD時代出生的一代;但是像我這樣出生在黑膠唱片時代,還守著它的人,不是怪,也是癡了。黑膠唱片俗稱LP,因此首先要為它正名,維護它的姓名權;它是”Long Play”的縮寫;因為最初的唱片是每分鐘78轉,只能聽幾分鐘,是為 standard play(SP),後來改進成45轉,再提昇到每分鐘331/3轉,每一面唱片最多可播放到約33分鐘,因此就是Long PlayLP之名,絕不是被低俗者貶抑的不雅之意。

  小時候家裡有台電唱機,初識LP唱片之聲。大學在新竹清華園住宿舍,便買了一台手提電唱機(現在已消失了的產品),聽古典音樂(由貝多芬的命運與田園啟蒙),也聽西洋流行歌曲(如LoboPeter, Paul and Mary)。這台電唱機與當時的翻版唱片,陪我度過了許多寂靜的午後與夜晚。後來出國唸書買了較好的音響和原版唱片,回國之後小孩長大之時,黑膠唱片之夢又起。此時財力較佳,又有損友建議,於是真空管音響,前級、後級,三番兩次換機換喇叭,終於止於財力,組成一套理想系統,開始享受黑膠唱片美聲,至今超過2000張收藏。
我買的第一張黑膠唱片(約50年前)

或謂何不聽CD(我也有不少),簡而言之就是不夠好聽。因為聲音是音波,而欲以2024 bits來模擬它的波形,總會去頭去尾缺許多角,那所少掉的部份就是聲音的餘韻,也就是美聲的原因(我的不科學解釋)。聲音是類比訊號(analog),因此每台CD 都有D/A(digital to analog)轉換器,將CD上的數位訊號轉成類比訊號,才進得了我們耳朵。高檔近百萬的CD機就是以最接近LP的聲音為號召,黑膠唱片聲音之優,其理自明。   

    
 雖然聽黑膠唱片多年,早已熟悉那泛著黑色光澤的圓盤,從來也沒想過它是用那種材料做成的,只知它是用錄音母帶在唱片上刻成深淺寬窄不一的溝紋,再由唱針撿拾訊號,經由唱頭、擴大機、喇叭播放出聲音。解惑來自美國舊金山灣區一家二手黑膠唱片店名Vinyl Solution;一查字典乃知其學名,覺得對得起多年好友LP了。根據維京百科,vinyl(乙烯基)是於1909313由奧地利化學家Gordo Prust首先合成,從此許多它的高分子合成物,最普遍如PVCPolyvinyl chloride)就滿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今年正好是vinyl誕生百周年,卻不見許多靠vinyl 成巨富的產業大亨為它慶生,只有音癡如我,在此感謝普魯斯特先生造就vinyl record,帶給我無限美聲享受,vinyl生日快樂!(2009)


我的音響室與音響系統
 
    我的音響室約五坪大小,在房子的頂樓,不是平面天花板,而是三角形天花板且高達約五公尺,空間夠,加上牆面自己貼了吸音板,地磚上鋪了厚地毯,因此音響室的聲音效果還不錯.系統的組成為:前級擴大機是美國Audio Research的SP-11金色紀念版,已有唱頭放大器,後級擴大機是德國MBL的8010C,喇叭是德國Acapella的三音路落地型,其高/中/低音都是丹麥Dynaudio的單元,美聲且中性,而黑膠唱機是瑞士Thorens的TD125,唱頭為瑞士Benz Micro的ACE MC.另外有個美國WE的昇壓器,將MC唱頭的訊號再放大,這也是造成音響系統好聲美聲的密秘武器.當然現在的系統組合是經過多次換機,換器材的結果,都是二手器材,也算是發燒的器材,但比起一些多金又瘋狂的發燒友,仍屬不入流.在超過20年的聆聽經驗中,也交了一些學費,學了一些經驗.除了自己摸索之外,也有請教一二發燒好友,現在系統的音響,音樂效果是滿意的.   
我的音響室與音響系統


(2015/3)
  為了追求更好的音響效果與音樂美聲,就興起了有間更好的音響室的念頭.此念一起,就由找地蓋自己的房子,設計一間理想的音響室為目標.經過五年的努力,終於成就我的新音響室,寬/深各為5/9公尺,高為4.2公尺,面積約14坪,將原有音響系統喬遷到新音響室,並經適當調整擺位,真是美聲,效果提升了不少.空間為最重要因素,信哉!

  我沒有花很多錢在音響室的裝潢,就是兩邊牆面先是吸音海綿,然後較厚的木心板,最外面是一根根密集的木條(聲音擴散).天花板完全沒做任何處理,喇叭後牆有兩面大玻璃窗(是禁忌,但為了房間用途要有採光),因此就用舞台的厚絨布為窗簾,另面牆也加裝同樣的窗簾,就成就我的音響室.空間處理自覺效果不錯,沒有很多學問要去擔心的,我想主要就是空間(體積)夠大,各種聲音干擾的現象都不見了或是很小.構建成此理想的音響室,讓我享受更多聆聽古典音樂的樂趣.又在損友建議之下,將ARC SP-11前級的真空管由原來的蘇聯管,換成德國Siemens的CCa管和德律風根的E88CC管,音響音樂性又升級了一大截,值得.







(2016/4)
不滿足於現有系統的聲音,在今年春節前把系統的擴大機與喇叭換成美國Cello公司的Duet 350與Stradivari master,再請朋友把黑膠唱盤重新調校,自己也改進唱盤的避震,使得整個系統的聲音表現又大大提升了一大截,更好好享受古典音樂的美聲了.
 











(2017/7)
接著迷上古董喇叭,在網路上做功課認識一些4,50年前知名的 Altec, Electro-Voice, Tannoy, Goodman等老喇叭,但不是不好找就是價格驚人.在因緣際會之下以不錯的價錢(已賣了兩年)買到一對EV的SentryIII喇叭,有高音號角,一個很大的中音號角,和15吋的低音,聽說台灣不到10對.因此圓了古董號角喇叭之夢,它的聲音自有迷人的韻味.

 黑膠唱片的文藝復興


我會邀請沒有在聽黑膠唱片的朋友來聽音樂,他們最常問的問題就是:去那裡買黑膠唱片?現在還有人在賣嗎?這個問題是每個黑膠唱片迷都會面對而且各有因應之道.國內外事實上有不少黑膠唱片的實體與網路商店,以使用過的二手唱片為主,但近兩三年來有所謂的黑膠唱片文藝復興運動,有一些重新製作的唱片開始販售,有過去的經典名盤,但也有新灌錄製作的唱片,包括古典音樂,爵士,流行歌曲,所以只要有心,是不怕買不到黑膠唱片的(現在連CD唱片店也越來越少了).

全新錄音製作的古典音樂唱片

重新製作與全新製作的流行歌曲唱片


    誠品書店已好幾年連續舉辦黑膠唱片的推廣與銷售活動,不但老手回流,也吸引年輕人開始聽黑膠.音響論壇雜誌在2013年也連續出版了四期黑膠唱片特刊,介紹黑膠唱片的器材與販售音響店,以及黑膠唱片的經驗達人之談,也有推波助瀾之效.此外這兩年來國內陸續出版了好幾本黑膠唱片的專書,包括黑膠唱片的製作版本介紹,如何購買,收藏,清洗,保存唱片等內容,佐以較早的CD/黑膠唱片演奏版本的介紹書籍,事實上已有不錯的工具書籍,可滿足黑膠唱片愛好者目前的需求了.
 
(2014/9/1)推廣黑膠唱片不遺餘力的誠品書店,於8/31在誠品松菸店舉辦一場"珍稀古典黑膠聆賞會",並有10張/套古典唱片的拍賣(國內第一次舉辦?),約有百位黑膠迷參加.現場展出要拍賣的唱片,標價不低(20,000~60,000台幣),開場後先由黑膠高手說明該唱片為何珍稀的緣由,加上片段音樂欣賞,接著就是拍賣唱片,都是由事先情商好的黑膠迷舉牌競標買走,讓拍賣順利完成.我的黑膠造詣還不夠深,不能確實瞭解這幾位演奏者的功力/聲譽與唱片賣價的關係,就是開了眼界,增長見聞. 一本新出版的"黑膠專書",涵蓋有關黑膠唱片,黑膠唱盤的各種技術資訊與軟體資訊,對黑膠迷又多了一本很好的參考書籍.
 

誠品的珍希古典黑膠欣賞會
音響論壇的黑膠百科特集

黑膠唱片收藏/版位專書

2014新出版的黑膠專書

此書有齊全的RCA Living Stereo黑膠唱片目錄





      國外的二手唱片行
有機會到歐美大城市時,逛二手唱片行成了一個必要的行程.因為工作到國外出差時,就能在世界各大城市找尋黑膠唱片二手商店,享受挖寶的樂趣(唱片數量多,價錢便宜).我較常在國外買二手唱片的地方有:紐約,舊金山,東京,維也納,柏林,還有一些較小的歐美城市,都能找到二手唱片行(或舊書店,古董店),常會有意外驚喜的收穫,因此成就我將近3000張的古典黑膠唱片收藏,但比起一些真正的發燒收藏大戶,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二手唱片數量日趨減少,尤其是好的演奏經典版本價錢日高,最近三年來已較難買到好的唱片了.
美國舊金山和柏克萊有幾家規模不小的二手唱片行,以Amoeba和Rasputin 兩家最出名,擁有大量的唱片,每次去都會有滿滿的收穫.
日本東京的Disk Union有很多古典音樂黑膠唱片





  奧地利維也納與德國Mainz的唱片行

 




加州柏克萊電報街的Rasputin唱片行




德國漢諾威的一家二手唱片行
 
(2015/4,5)
最近去了加拿大溫哥華,事先上網找到有10家唱片行,但只有一家有古典音樂的唱片.循址找過去時,卻先碰到一家不在名單上的Sikora's Classical Records,此店以古典音樂唱為主,空間寬敞,擺設整齊,挖寶了不少唱片.原來的目標-Vinyl Records,則堆滿了各種唱片,有點凌亂,古典音樂唱片價錢偏高,挑了兩張特價品就離開了.這兩家都在W. Hastlings街300~400號一帶. 


卡拉絲站台二手唱片櫃

有機會到紐約市時,必要去一逛Academy Records,這是唯一一家有古典音樂二手唱片的店.這次去,發現古典唱片量比以前少了,不過還是挑了約20張,算是滿載而歸.這家店在18街,5~6 Avenue之間.
Academy Records的櫥窗頗有品味
 
挖寶的收穫
   在國外的二手黑膠唱片店常會有驚喜的收穫,這裡舉兩個例子:鄧麗君早期的黑膠唱片是國內收藏的熱門品,至少都是每張數千台幣.我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的一家二手唱片行,就在一堆唱片中買到兩張片況非常好的,真是幸運,應是由台灣出去的人帶過去,後來賣出的.另一個例子買到的應該是很稀少的一張唱片,就是由大陸有名的鋼琴家殷承宗所彈奏的黃河鋼琴協奏曲,由大陸李德倫指揮大陸中央樂團的唱片,片況與音質都還很好.殷承宗的時期是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時代,可能是政治正確要求的緣故,封套上他的名字是印成"殷誠忠".這張唱片是較小直徑的10吋唱片,躲過文化大革命時的大破壞,有人帶到美國,爾後賣掉的.

      殷承宗是當代中國大陸最優秀的鋼琴家,1941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7歲開始學琴,9歲第一次舉行獨奏會,12歲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60年到前蘇聯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深造.1959年在維也納的鋼琴比賽中獲金獎,1962年獲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第二名。1965年殷承宗成為中國大陸中央樂團的鋼琴獨奏家。殷承宗在1969年8~12月曾參與黃河鋼琴協奏曲的編寫,1970年由他首演.這張唱片應該是很稀少珍貴,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張唱片了

也在美國的唱片行買到一張很有趣的台灣唱片--唐老鴨遊寶島,由其歌曲標題與內容,真是又鄉土又令人捧腹大笑!


鄧麗君的早期黑膠唱片很搶手




殷承宗的黃河鋼琴協奏曲(1971年錄音)
鋼琴協奏--殷誠忠 (殷承宗)

黄河钢琴协奏曲(1970年首演,钢琴大师殷承宗与中央交响乐团


 

仔細看看歌曲的標題
(2014/10)最近去日本京都旅遊,事先找好一家有古典黑膠的二手店,也有收穫.一張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由湯寶娣主奏,大陸中央交響樂團伴奏的唱片.此片雖不如由俞麗拿,呂思清,西崎崇子的版本出名,但在網路上有個評論"湯寶娣的版本也是較為罕見的低價版。事實上,這個版本也有其引人之處。同樣一首梁祝,不同人拉起來就像是不同的女孩。湯寶娣的英台,像是住隔壁的一般平易近人。湯的英台,也有喜怒哀樂,但不是激情,反是中庸的。湯的技巧不似呂思清之犀利,節拍不似薛偉地飛速,但她的演奏很中肯,而且在關鍵樂段灌注了極端重要的激情,讓英台的情感栩栩如生。這就是呂與薛的版本若有所缺之處。畢竟,梁祝不是一首像帕格尼尼、韋尼奧夫斯基協奏曲的炫技曲,而是寓情於曲的佳作。匠氣的演奏,就失去原味了。湯版很難得地掌握了滑指的技巧,不論是主奏和樂團。這個版本的敗筆是在於錄音。讓人感覺像是遮塊布來聽音響般地朦朧。"
 
另一張則是台灣鋼琴家陳必先1974年在日本東京演奏的版本,曲目有史卡拉第,莫札特,巴哈,德布西.我曾在交通大學聽過她的演奏,也買有她的CD,但黑膠唱片是難尋得的.


翻版唱片 

約4,50年前,也就是民國50,60年時期,由國外進口的唱片(稱為原版唱片)售價很貴,約在當時台幣200元,就只有醫生之類的有錢人才買得起,因此銷售量不多.當時對版權的觀念還不是很注重,因此就有國內的唱片廠在沒有得到國外原廠的授權下,逕自製作銷售唱片(就是翻版唱片),售價約在數拾臺幣,內容也涵蓋古典音樂,西洋流行與鄉村歌曲,造福不少愛樂的普羅大眾.當時製作銷售翻版古典音樂唱片的廠商有松竹,亞洲,鳴鳳,第一等,較後期則有國賓,永豐.我現在還保留有約百張的翻版唱片,以古典音樂為主,也有一些西洋歌曲,現在也都算是寶貝了.
The Sandpipers的原版( 左)與翻版(右,第一)唱片


Issac Stern的翻版(松竹)與原版唱片,
曲目相同,封面設計卻不一樣

鳴鳳與亞洲的古典音樂唱片(約40年前)
布魯克納的第四號浪漫交響曲,由華爾特指揮
松竹的翻版唱片由單色進步到彩色
阿卡多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2號(原版),與3號(翻版,永豐)左上角有紅色說明帶

德布西音樂的原版(左)與翻版(右)唱片,都選用同一張畫,
只是曲目,指揮與樂團都不一樣

國賓的翻版唱片,與日本唱片一樣,
在左邊有大輻的說明條
這些演唱歌手與團體陪我度過青春年少時光
基於想對國內翻版唱片的過去發展有所瞭解,正好一位同事的父親曾在第一唱片公司工作好長時候到退休(上圖的Carpenters與Oliver Newton John唱片就是由他負責製作的),因此特別去向他請教.雖然告訴我不少他的工作經驗與當時的唱片界生態/營運模式 ,但很可惜得知,幾乎過去的翻版唱片公司都已消失,那些設備也可能都當作廢鐵賣掉了,也沒有甚麼文件,文獻保留下來.想瞭解台灣的翻版唱片的發展歷程,已經很難了.還好在網路上找到一篇回顧台灣黑膠唱片發展歷史的文章,特別在此轉達給有心,有興趣者參考. www.tri.org.tw/per/53/53-76.pdf
 
(2014/9/1)推廣黑膠唱片不遺餘力的誠品書店,於8/14~9/14在誠品松菸店有個黑膠工廠展,展出一台黑膠刻版機,並說明黑膠唱片的整個製作流程,包括錄音,刻版,電鍍與壓片,讓黑膠迷對唱片的製造有個瞭解,應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