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中國風的樂曲中,最為中國人熟悉喜愛的,可能首推由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創作的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它以中國歷史為背景,講的是公主招親的故事,尤其傳統民謠「苿莉花」的旋律不時在劇中出現,更增加我們的親切感。普契尼是義大利三百年歌劇史最後一位大師,創作出許多燴炙人口的歌劇名作,例如「托斯卡」(Tosca)、「波西米亞人」(La Boheme)、「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等。「杜蘭多公主」的故事大意是說在北京城內美貎的杜蘭多公主提出三道謎題,全部答對者可娶她為妻,否則就砍頭身亡,許多人都如「飛蛾撲火」犠牲了性命。一位隱姓埋名的流亡王子卡拉夫(Calaf)驚艷於杜蘭多的美貎,不顧父王及侍女柳兒的勸告前往猜謎挑戰成功,但杜蘭多卻反悔不願嫁給陌生的王子。卡拉夫因此提出要杜蘭多猜他的身份,若她猜到他就身死,否則杜蘭多就要嫁給他。杜蘭多公主下令全北京城未查出陌生人名字前,任何人都不許睡覺。但是卡拉夫王子的侍女柳兒被捉,在嚴刑拷打下,要被迫說出王子的身份,但她卻向杜蘭朵曉以「愛情」的偉大,然後自己自刺身亡。杜蘭多公主深受感動,在與仍是陌生人的卡拉夫王子見面時,他向公主表達深切的愛意,融化公主頑強的心並報出自己的名字身份,故事有個圓滿的結局。
「杜蘭朵公主」的劇情其實是很俗套的公主比武招親之類的故事,也不必然一定要發生在中國的北京城。Turandot的意思是「中國公主」,Turan在波斯文中指的是土耳其和中國等地dot有女兒,處女的意思,「杜蘭朵」這個故事最早是出自波斯童話故事集「一千零一日」中「王子卡拉夫與中國公主」這段,只是卡拉夫王子許多冒險故事中的一段。其實在普契尼之前,已有多位作曲家以杜蘭多的故事為素材創作了歌劇也上演過,但都沒有普契尼的劇本那麼成功。他在沒有完成「杜蘭多公主」之前就因病身亡(只寫到柳兒之死),其餘部分是由門生Franco Alfano完成,不損全劇的完整性。此刻的初演在1926年由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完成,但他在第一場只指揮到普契尼寫的部分,第二場以後才演完全曲。如今「杜蘭朵公主」是最受歡迎歌劇曲目之一,有許多錄音、錄影版本,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由卡拉絲(Callas)飾杜蘭朵,舒瓦茲柯芙(Schwarzkopf)扮柳兒,在米蘭歌劇院錄的那張。另外,1998年以北京紫禁城為場景,由名導演張藝謀製作,名指揮家梅塔(Zubin Metha)指揮的版本也受矚目。至於中國名謠「苿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苿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不時出現在全劇裡,或是輕微的背景音樂,或是人聲、管弦樂組成的壯麗大合唱,是如何被普契尼看上的,可能是當他在創作這部有中國背景的歌劇時,曾去請教當時義大利的一位中國通,並向他借了個音樂盒來聽,其中應該有「苿莉花」的旋律而讓他看上的吧!
英國近代作曲家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在1957年也創作了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歌劇「寶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講的也是充滿東方神奇的故事。中國的皇帝不想把皇位傳給東、西、南、北四個國王,反而想傳給他的大女兒Belle Epine公主,四個國王狂怒但由小公主Belle Rose試圖安撫不成。這時有4隻綠色青蛙帶來一個裴翠盒,Epine公主打不開,Rose公主輕易打開卻是一朵玫瑰,青蛙邀請她到寶塔國一遊(Pagoda Land)。Rose公主受到寶塔們很好的款待,但當化身成火蜥蜴的寶塔王子要出現時,她卻被矇上眼睛,她想探知火蜥蜴的身份卻徒勞無功,又被送回自己的國家,火蜥蜴也跟著她。此時她的姊姊Epine已成了女皇帝,並把父親拘禁起來並要他跳舞娛樂朝臣。Rose公主和火蜥蜴試圖拯救老皇帝。火蜥蜴直立起來並且抖動牠的皮,剎那間皇宮全消失了,牠也變回寶塔王子,和Rose公主解救了王國成為充滿愛和自由的國度,兩人也攜手邁向寶塔國。這個故事似乎是布列頓自己構思的,主要來自他一次環球旅行時接觸的非西方音樂文化,但故事的內容(青蛙、王子、蜥蜴)卻是典型的西方產物,只是加上中國之名而已。
匈牙利近代作曲家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於1918年從文學雜誌上的一篇有關中國的故事創作了一齣芭蕾舞劇「奇異的滿清官吏」(The Miraculous Mandarin)。故事大意是說三個流浪漢勾結一位妓女要打劫她引誘來的恩客,第一位是沒錢的老人,第二位是個沒有多少錢的年輕人,兩個人都全身而退,接著來了位滿清官吏,他對少女有強烈慾望。當兩人在追逐取樂時,三位流浪漢趁機抓住他,並想用枕頭將他窒息而死,但滿清官吏頑強抵抗,仍趁隙深情望著妓女,當三人用劍刺進他身體時並沒有流血,將他吊起來也沒死,反而他的意志及慾望更強烈。最後他被放下,少女心生憐憫抱著他,此時這位官吏才流血身亡。一個有點奇怪的故事,原作者試圖表現追求較大自由度的人類仍受限於基本人類慾望。但也代表當時歐洲人對中國懷抱著奇異的眼光。巴托克的作品於1926年在德國科隆首演,卻因故事內容荒誕不經只演一天就遭禁止,一直到他死後的1945年才在他的家鄉布達佩斯再度首演。在今日此部芭蕾舞劇是一些歐美芭蕾舞團的舞碼。
當然也有一些較小型的樂曲試圖表現中國的風味。英國近代作曲家Albert W. Ketelbey (1875-1959)在他一系列試圖表現東方味道的管弦樂曲中就有一段「在一個中國的寺廟花園」(in a Chinese temple garden),在短短6分多鐘中,生動描繪出廟宇梵唱及上海市集的擁擠熱鬧景象。柴可夫斯基在他著名的芭蕾舞劇胡桃鉗(the nutcracker)中有一段「中國之舞」(Chinese dance)來代表童話故事中的「茶」。
真正最具有中國文化氣息的古典音樂作品,應該是馬勒(Gustav Mahler)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the song of the earth),他把唐詩譜進了交響樂。馬勒是20世紀初重要的作曲家及指揮家,在1906年他完成了第八號交響曲後,碰到了他人生的困境,長女天折、因身體毛病預感死亡及辭去歌劇院總監等等,都使他意志及身心較為消沈。此時他想繼續創作,卻不敢用「第九號」交響曲為新作之名(因為貝多芬、布魯克納、舒伯特都是在完成第九號交響曲之後不久去世),加上又有死亡陰影的精神不安,在此對人生充滿蒼涼和慨嘆之時他看上了早年看過的一本中國詩集「中國笛」中的七首唐詩,譜成了「給女中音、男高音及大型交響樂團的交響曲」,並取名為「大地之歌」。他選中了那些詩人的詩作呢,有李白的「悲歌行」、「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維的「送別」以及李白的「題元丹丘山居」,錢起的「效古秋夜長」,後二首經考證較不明確。因為「中國笛」這本中國詩集並不是由漢詩直譯,是由德國人貝特格(Hans Bethge, 1876-1946)根據先前已刊行的三本德、法、中國詩集,以自由的德文體裁翻譯成的中國詩,與原詩已經有了出入。馬勒由此7篇詩作譜成了6個樂章的「大地之歌」,儘管「中國笛」的詩作只有內容,失了意境,但是馬勒結合他當時的心境、作曲的技巧、及對詩作的瞭解,自己擴大撰寫歌詞及譜曲,卻能描繪出原詩的意境,引起聆聽者的共鳴。馬勒的6個樂章分別取名為「悲傷大地的飲酒歌」(the drinking song of the sorrow of the earth,李白的悲歌行)、「秋日裡的孤獨者」(the lonely one in autumn,張繼的詩)、「青春」(of youth)、「美」(of beauty,李白的採蓮曲)、「春日醉客」(the drunken man in spring,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以及「告別」(the farewell,孟浩然及王維的兩首詩)。馬勒的歌詞與原詩的對照是探索「大地之歌」意境的方法,且舉二例如下。
大地之歌的唱片封面都喜歡用國畫來表現中國風 |
李白的「悲歌行」原詩為
悲來乎,悲來乎!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呤。
悲來不呤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
君有數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鳴酒樂兩相得,一杯不啻千鈞金。
悲來乎,悲來乎!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
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
在「大地之歌」中馬勒寫成的歌詞為(根據德文的英譯只列第一段):
Now beckone the wine in the golden gobbler
But drink not yet, first I¢ll sing you a song!
The song of sorrow
Shall in gusts of laughter through your souls resound,
When sorrow draw near,
Wasted lie the gardens of the soul,
Withered and dying are joy and song.
Dark is life, is death
由「Dark is life, is death」可以看出馬勒將李白的詩轉化成他的消沈思想-黑暗的人生,死亡的人生。
王維的「送別」詩作: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後問,白雲無盡時。
在馬勒的歌詞裡變成了(只列後四句)
Fortune was not kind to me in this world!
Whither I go? I go, I wander in the mountains,
I seek rest for my lonely heart!
I journey to the homeland, to my resting place’
I shall never again go seeking the for distance,
My heart is still and awaits its hour!
The dear earth everywhere
Blossoms in spring and grows green again!
Everywhere and eternally the distance shines bright and blue!
Eternally….eternally
馬勒表現出他疲憊孤寂的心在尋找一個永恆的故鄉。再看看他挑選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原詩內容: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頽然臥前楹。
覺來眄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
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己忘情。
講的也都是看淡人間紅塵的瀟灑俐落,在在都反映出馬勒作曲當時的想法。他在1908年夏天時全力投入「大地之歌」的創作,在1909年10月時完成,接著他就創作「第九號交響曲」(事實上是第十號),但終究無法完成,在1911年5月18日去世,逃不過「第九號」的劫數,而「大地之歌」則在1911年11月由他的弟子華爾特(Bruno Walter)在慕尼黑首演,馬勒來不及親聆首演,卻將他的苦惱與不安都藉由「大地之歌」傳達給後世的愛樂者,而中國詩的韻味與意境也經由他在西方的古典音樂留下永世流傳的芬芳。
【呂紹嘉昂首領航NSO 展翅25 聽最溫柔細膩的馬勒歌樂!】
回覆刪除9/25(日)7:30PM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馬勒系列
大地之歌
Mahler Odyssey
Das Lied von der Erde
■主辦: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02-3393-9888
400 600 900 1200 1500 2000
*兩廳院之友及NSO之友9折,學生憑學生證8折;另有團購優惠,請洽02-3393-9888
兩廳院售票系統
馬勒從小喜歡閱讀,一生鍾愛將詩詞入樂,透過將藝術歌曲和交響樂結合,開創出新的詩樂融合的形式,交響作品《大地之歌》便是最佳例證。《大地之歌》是一首具有東方元素的作品,六個樂章每一樂章以一首中國古詩詞為主題,李白、孟浩然的詩作全被翻譯成德文演唱。《呂克特歌曲集》以德國詩人呂克特的創作入樂,是馬勒對於呂克特身為藝術家的心思纖細有所共鳴而創作;其中呂克特在<我從世界上消失>的字裡行間最能寫出馬勒的心境。女高音伊凡在前樂季與NSO演出《少年魔號》,深刻、細膩、圓熟的歌聲演繹馬勒作品深深撼動全場;在這次演出以馬勒去世前10年間寫作的《呂克特歌曲集》與《大地之歌》為重心,將是一場難得的馬勒歌樂饗宴。
演出者:
指揮/呂紹嘉(LÜ Shao-chia, conductor)
女高音/克莉絲緹安‧伊凡(Christiane Iven, soprano)
男高音/馬可‧簡堤栩(Marco Jentzsch, tenor)
國家交響樂團(NSO)
曲 目:
華格納:《羅恩格林》序曲
馬勒:《呂克特歌曲集》
馬勒:《大地之歌》
WAGNER: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1
MAHLER: Rückert- Lieder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空中導聆】
時間:9/7(三)7:00PM 愛樂電台「音樂線上」 主講人/王世強
時間:9/8(四)9:00PM IC之音「百珊Fun音樂」 主講人/柳百珊
【音樂會前導聆】
時間:9/25(日)7:00PM 地點:國家音樂廳一樓大廳 主講人/車炎江
9/22(四)19:30 國家演奏廳 Recital Hall, Taipei
回覆刪除NSO精選名家室內樂─《世界遺忘了我-德奧藝術歌曲》
Chamber Music─ Forget Me Not-German Lieder
■主辦: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02-3393-9888
400 600 800 *兩廳院之友及NSO之友9折,學生憑學生證8折;另有團購優惠,請洽02-3393-9888
兩廳院售票系統
女高音|克莉絲緹安‧伊凡
鋼琴|布哈德.克林
CHRISTIANE IVEN, soprano
BURKHARD KEHRING, piano
舒伯特:〈水上之歌〉
〈漁夫〉
〈在湖上〉
〈漁夫之歌〉
〈大海的寧靜〉
〈侏儒〉
馬勒:《旅人之歌》
舒曼:聯篇歌曲,作品第39號
SCHUBERT: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er Fischer
Auf dem See
Fischerweise
Meeresstille
Der Zwerg
MAHLER: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SCHUMANN: Liederkrise, op.39
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是德奧藝術歌曲的豐收時期。舒伯特多自詩人作品中取材,他從詩的意境發展旋律,再讓旋律豐潤詩的意境,鋼琴的歌樂創作多和演唱形成緊密依存的關係,形成全新的演出風格。《旅人之歌》是馬勒二十三歲時因為失戀譜寫的四首聲樂套曲,纏綿而迷人的詞曲顯露大師敏銳的才具,其中部份旋律,也被延伸至日後的第一號交響曲之中,可說是進入馬勒音樂世界的入門佳品。舒曼繼承了舒伯特重視鋼琴伴奏的特質,深厚的文學涵養又使他更直接的進入詩的意境,結晶出歌樂的語彙。德國女高音克莉絲緹安‧伊凡將與精研鋼琴伴奏的鋼琴名家布哈德‧克林相偕演出絕美德奧藝術歌曲之夜。布哈德‧克林曾先後贏得倫敦葛倫納藝術歌曲大賽,以及慕尼黑普費茲納藝術歌曲大賽的伴奏獎項。
9/25(日)7:30PM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回覆刪除NSO馬勒系列 《大地之歌》
Mahler Odyssey─Das Lied von der Erde
■主辦: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02-3393-9888
400 600 900 1200 1500 2000 *兩廳院之友及NSO之友9折,學生憑學生證8折;另有團購優惠,請洽02-3393-9888
兩廳院售票系統
演出者:
指揮/呂紹嘉(LÜ Shao-chia, conductor)
次女高音/克莉絲緹安‧伊凡(Christiane Iven, mezzo-soprano)
男高音/安卓克‧沃迪希(Endrik Wottrich, tenor)
國家交響樂團(NSO)
曲 目:華格納:《羅恩格林》序曲
馬勒:《呂克特歌曲集》
馬勒:《大地之歌》
WAGNER: 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1
MAHLER: Rückert- Lieder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馬勒從小喜歡閱讀,一生鍾愛將詩詞入樂,透過將藝術歌曲和交響樂結合,開創出新的詩樂融合的形式,交響作品《大地之歌》便是最佳例證。《大地之歌》是一首具有東方元素的作品,六個樂章每一樂章以一首中國古詩詞為主題,李白、孟浩然的詩作全被翻譯成德文演唱。《呂克特歌曲集》以德國詩人呂克特的創作入樂,是馬勒對於呂克特身為藝術家的心思纖細有所共鳴而創作;其中呂克特在<我從世界上消失>的字裡行間最能寫出馬勒的心境。女高音伊凡在前樂季與NSO演出《少年魔號》,深刻、細膩、圓熟的歌聲演繹馬勒作品深深撼動全場;在這次演出以馬勒去世前10年間寫作的《呂克特歌曲集》與《大地之歌》為重心,將是一場難得的馬勒歌樂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