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拿下1993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原著劇本兩項大獎,故事的大綱是說:原為德國歌劇唱者的女主角艾達,和先生在森林中二重唱時,先生被雷擊身亡,她嚇得啞了嗓子從此不再講話。在一次買賣婚姻中帶著女兒遠涉重洋,嫁給紐西蘭一位從未謀面的商人。她隨身帶著她最珍愛的鋼琴,卻被粗俗不知憐香惜玉的丈夫拿鋼琴和朋友班斯換土地。班斯附帶條件要艾達教他彈琴,卻是喜歡上她,兩人因此發展出感情。後來女兒知道此事,不小心說出來,先生也親眼目睹痛苦萬分,狂怒之下砍下她的手指,她和情人逐出當地,遠離投奔他鄉開始新生活,一個通俗的故事,鋼琴卻扮演了關鍵傳情的角色。當班斯喜歡上艾達,想一親芳澤,艾達和他講好條件,當進展到何種程度,多少次數便計一點,一點為一個鋼琴鍵,聰明的艾達爭取到以黑鍵數(36個黑鍵,52個白鍵)為目標數,當達到此數目時鋼琴便必須還給她。
班斯體認到她愛鋼琴甚於愛自己的身體,才因此委曲求全讓他吃豆腐,在幾次的佔便宜後便大方的將鋼琴還她了。艾達欣喜開始彈琴時,卻發現鋼琴某角落刻了個向她示意的愛心記號,加上與丈夫實在無法交流溝通,因此她愛上了班斯,兩人就發展出不正常的愛情。後來此事被女兒和先生發現後,她先生將整個房子以木板封死,不讓她出門,她思念情郎心切,聰明的拆下一個琴鍵,上寫²You have my heat²,委由她女兒送給班斯,卻被不知情的女兒拿給她先生看,於是狂怒的先生在傾盆大雨下砍了太太的一截手指,任由她奔到班斯處求救,結果是兩人不容於當地,被放逐須離開。
艾達又帶著女兒和己損壞的鋼琴以及她的情人搭小船離開,在海上時,那架鋼琴被推落船丟棄,心灰意冷的艾達決定與鋼琴同歸於盡一起跳海,卻被救起保住生命,那架落海的鋼琴應是像徵艾達不堪回首的過去應該要求永埋海底(心底)。電影的結局是艾達和班斯在某地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在漂亮的家中就有一台漂亮的平台型大鋼琴,充分滿足艾達對鋼琴的愛戀。女主角以精湛的演技和手語,鮮活的演出這位為爭自己權益(鋼琴、感情和自主的生活)而性格堅毅的女人,因此得到女主角大獎,但其實鋼琴也應該得個獎,因為它才是串起整個故事的主角。
另外一部不那麼知名的電影「鋼琴師的靈慾樂章」(Passion)講的又是另一種 母子愛膩的感情。身兼作曲家及鋼琴家的派西是離婚的母親羅絲自小寵愛,嚴格教導,賦予重望成為著名鋼琴家的天才型人物,他才華洋溢,不太理會世俗眼光的工作及生活著。派西時時刻刻想的就是要討母親歡心,不能離開她,不能讓她覺得寂寞孤單,他是母親心愛的兒子、朋友及情人,兩人深厚的感情卻也因此使他無法與其他女人發展正常的感情。他先是喜歡上好友的情人,後來又喜歡上母親特意安排寄宿到家裡跟他學琴的凱倫。但是母親嫉妒的身影一直在他身邊環繞,他痛苦的必須靠性虐待(鞭打)方式來與凱倫談情說愛,卻是無法放掉母親接納凱倫過自己獨立的生活,終於凱倫黯然離開他們而去。身為母親的羅絲一面怕失去她的兒子,一面卻又覺得不能束縳她兒子一輩子,因此主動為兒子安排凱倫為女朋友,卻又無法忍受兩人之間的愛情,嫉妒令她憤怒,心懷妒意的監視他們的來往,卻又矛盾的希望他們兩人結婚,終於毀了兩人的關係,穩固的守住兒子。鋼琴在這部電影中是母親對兒子期望的一個具體象徵(規定練琴時間,出席兒子的演奏會以滿足自己),也是男女之間傳情的載具,電影中充滿好聽的鋼琴音樂,尤其是男主角演奏的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 1843-1907)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是首浪漫熱情澎湃的作品,壯麗的終曲樂段象徵男主角內心壓抑的情感只能藉由狂熱的彈奏鋼琴發洩出來。
Percy Grainger的音樂黑膠唱片 |
在2001年坎城影展中拿下評審團大獎及男、女演員獎的「鋼琴教師」(Piano Teacher)是部充滿爭議性的電影,它描述的是位受到性壓抑的中年單身女鋼琴教師的變態故事。艾莉卡是位40歲卻仍與母親同住的鋼琴老師,由於母親對她的期望和心理上的依賴,強烈的控制她的生活,母女之間經常爆發激烈的衝突。艾莉卡由於長期性格受到壓抑,一方面在學校裡是位不茍言笑,嚴厲冷峻的老師,另一面卻是私下到錄影帶店看色情電影及偷窺別人親熱,以發洩自己的情緒及慾望。因此當一位年輕英俊的男學生克列默對她有興趣展開追求後,艾莉卡長久壓抑的慾望轉變成不正常的變態行為,例如不能忍受其他女學生與克列默調情,竟殘忍的放了破玻璃片在女學生大衣口袋中剌傷她的手指,以得到報復的快感(電影中女孩子是她的鋼琴學生,而小說原著中是吹橫笛的學生)。
電影中最精彩的一幕就是當克列默從她刻意傷害女學生一事頓悟到,拒他於千里之外的艾莉卡其實是對他有強烈感情的,於是追蹤到女廁所中,終於艾莉卡放下虛偽的身段,接受了她渴望已久「想像中」的情愛,卻又心理變態的懲罰克列默(電影海報就是以這一幕為宣傳重點)。爾後男、女兩位主角就在理智上分道揚鑣,慾望上不斷糾纏中分分合合,但是變態的艾莉卡渴望的是性虐待狂式的,她藉由寫信把她的慾望傳達出來,卻嚇壞了年輕抱著遊戲態度的克列默,在受不了她一再的反反覆覆行為後,終於以暴力及虐待報復式的傷害了她。故事的最後卻是令人意外的「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結束。電影中兩位主角的表現都很精彩,尤其是女主角為法國中生代的演技派女星Isabelle Huppert,她得過許多次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莫斯科影展及蒙特婁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獎。片中演活了那個個性嚴厲控制慾強烈的媽媽也是得過多次獎的演技派女星Annie Girardot。
電影中艾莉卡教學生及克列默彈鋼琴及討論幾位音樂家的作品風格,最常提到的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尤其是他的著名聯篇歌曲集「冬旅」(Winterreise)。「冬旅」是舒伯特最後的作品,他參考德國詩人繆勒(Wilhelm Muller)的詩作,創作出24首歌曲的聯篇歌曲集(大家熟悉的普提樹歌曲,就是出自其中的第5首),描述一位失意的流浪漢獨自浪跡鄉間,離群逃世走向死亡的過程,表現的是舒伯特重病時的孤寂心情,一年後他就去世了。艾莉卡教她的女學生彈琴要表現出「蠢蠢欲吠」的狗,就是出自其中第17首「村中」-
眾犬狂吠,抖動著鐵鏈
在自己的床上人們安眠
夢想著他們沒有的東西
或善或惡,恢復著元氣
而明天一切雲散煙消
此刻且盡情享受
期待未滿足的願望
再一次相遇於枕上
儘管吠趕我吧,不眠的狗
別讓我睡著,在這入寐的時候
我已經走到夢的盡頭
在熟睡的人中還有何求?
在排練的男學生演唱的也是這首歌,卻不是容易瞭解舒伯特這首作品與故事內容的關係。此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拍成的,小說的作者是奧地利籍的Elfriede Jelinek,她在維也納長大,並曾在音樂學院就讀,因此以她熟悉的鋼琴,音樂學校的工作及教學,舒伯特音樂作品等構成故事的背景。在同時看過小說及電影後,不禁要佩服導演改編劇本的功力,使得電影有足夠的戲劇張力,難怪會得到影展大獎。
延伸閱讀:
1. 鋼琴教師,Elfriede Jelinek著,潘勛譯,商周出版社,民國92年10月。
你到底有沒有看故事,很多劇情都錯得離譜,ada和鋼琴一起跳海???被救起???是她自己要求把鋼琴丟掉的,是她在被鋼琴拉下水後自己選擇解開繩子回到水面上,她自己決定放下鋼琴這個咖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