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一生詩意千尋瀑--記民國才女林徽因

有次與同仁到浙江寧波參加研討會,隨身帶了一本從二手書店買的「林徽音傳」。在寧波期間抽空到一家新華書店看到四本有關於林徽因的傳記書,其中一本台灣已經有翻譯本(簡體字à繁體字),我買了其中兩本,想多知道這位徐志摩的「心靈伴侶」,梁啟超的長媳,梁思成的「生活伴侶」及「工作伙伴」,可能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學家的生平事蹟,她的家鄉就在離寧波兩小時車程的杭州。

林徽因原名為林徽音,後來為了避免與當時一位男作家林微音混淆,於30歲時改成林徽因。她於1904年6月10日出生於杭州的官宦之家,書香門第,祖父曾留學日本,歷任浙江海寧(徐志摩的故鄉),金華,孝豐等地知縣。父親林長民也曾留學日本,攻讀政治,法律,曾參加辛亥革命,為民國元年臨時參議院浙江代表,也曾任段祺瑞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林徽因為他的第二個妻子所生,自小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深得長輩喜愛。她8歲時隨全家到上海,12歲時又搬到北平,進入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長大後林徽因是個美人兒,眼眸顧盼生輝,安靜嫻雅沉穩,卻又活潑朝氣蓬勃。父親林長民深深喜愛這位女兒,為她的人生大事著想,便屬意他的好友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1901~1972當時他在清華大學讀書。1918年兩位年輕人見了面,彼此都有良好的深刻印象,但兩人的父親都希望這對金童玉女自然去發展。

1920年林長民遠赴英國倫敦常駐國際聯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他決定帶林徽因同往,要她多增廣見聞,擴大眼光增進社會見解,培養胸襟懷抱。因此林徽因得以與父親同遊歐陸大城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這對當時才16歲的她自然有很大的衝擊和啟迪,同時她也從身為女建築師的房東那兒認識了建築藝術之美,而立志將來學建築。林徽因在倫敦聖瑪麗女子學院讀書,因而認識徐志摩。當時他在倫敦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但沒興趣,他商請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文學家狄更生,因此決定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文學。徐志摩與林長民性情相近,很快成為忘年之交,常往林家跑,因此與林徽因有很多相處的時光。他們兩人都對文學,藝術深深喜愛,常在一起討論某個作家的風格,某首詩歌的韻味,為見解的異同而爭論或激動,徐志摩為林徽因的風采而傾慕至極,認為終於找到了夢想中的伴侶,對她狂戀不已。而林徽因也對這位大她將近10歲才華洋溢的「大朋友」的愛戀而感到激動,幸福卻又困惑。這段期間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也來到英國與他團聚,住在離劍橋不遠的小鎮。性情沉穩柔婉內斂,接受傳統教育的張幼儀,一直不能被天性浪漫自由開放,接受中西文化薰陶的徐志摩所接受,兩人的關係一向冷漠。此時徐志摩心在林徽因,雖然夫妻兩人相聚關係並沒改善,他下定決心要跟張幼儀離婚,好全心追求林徽因。爾後張幼儀到巴黎投靠二哥,繼而到柏林生下第二個兒子,徐志摩仍決定與她離婚,將兩人離婚啟事登在浙江的報紙上,徐父深為不滿,認張幼儀為乾女兒,並持續幫助她求學和爾後的工作。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熱戀,林長民覺得很不妥,於1921年10月迅速帶她回國,仍到北平培華中學讀書,徐志摩也於1922年9月回國。林徽因與梁思成又見了面,加上他因車禍骨折住院,她在照顧他時確定要與他廝守終生。徐志摩與他們兩人,林長民,梁啟超以及當時北平的文藝人士都有很好的友誼跟交流,並成立了「新月社」推展新文學。1924年由徐志摩與林徽因負責接待來訪的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兩人又舊情復燃,引起社會注目。林長民和梁啟超商議之下決定快刀斬亂麻,送梁思成與林徽因到美國唸書。徐志摩知道後和林徽因見面談過,只能互相祝福,徐志摩也因此寫下優美又感傷的「偶然」---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後來也寫了首表達自己心聲的「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瞭解他們兩人戀情的泰戈爾也寫了首詩送給林徽因,

蔚藍的天空,
愛上了碧綠的大地,
他們之間的清風嘆了一聲 ” 哎! ”

儘管兩人情盡緣卻未了。1926年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在北平,上海兩地奔波教書。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學成歸國,在北平從事中國建築的量測和學術工作,三個人還是好朋友。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就是為了從上海趕到北平參加林徽因對外國使節團講中國的建築藝術,而趕搭飛機,卻不幸在濟南上空飛機撞山失事身亡,才結束他與林徽因的「生死戀」。林徽因在徐志摩追悼會發表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志摩」,表達她的深沉悲痛。

梁思成和林徽因於1924年9月到費城賓州大學,梁思成進了建築系,林徽因卻因該系不收女生而改進美術系,但憑著她的才華,不久就成為建築系教授的助理及助教。梁思成是個用功嚴肅的學生,而林徽因卻是美麗活潑精靈,又說得一口好英語,人際關係良好。兩人在這段期間調適好個性脾氣,互相妥協容忍,共渡過留學時光。1925年12月林長民因為參與軍閥之間的軍事戰爭而身亡。1927年12月學業即將完成之際,梁啟超催他們兩人結婚,但他自己重病在身,便由梁思成姐姐主導,兩人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林徽因還自己設計了融合中西風格的新娘禮服。兩人婚後到歐洲渡蜜月,遊歷法國,英國,義大利,瑞士,西班牙和德國後才回到北平。不久兩夫婦到由張學良任校長的瀋陽東北大學創辦建築系,梁思成教建築設計,西洋建築史與中國建築史,林徽因則教美術和建築設計。




1929年1月梁啟超病重過世,8月林徽因生了大女兒梁再冰,以紀念「飲冰室主人」的梁啟超,此時她卻患上了肺病,而且侵擾她一生。1930年林徽因搬回北平養病,與徐志摩等一班文藝朋友交往甚密,寫了很多優美的新詩成為詩壇新秀,她家的客廳也成為文藝人士聚會的場所。梁思成因為東北局勢不穩,於1931年也回到北平,兩夫婦又共同到「中國營造學社」工作,這是由庚子賠款補助成立的單位,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技術,他們從此投入長達15年共跑遍190個縣,考察記錄了2738處的古建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主要考察工作有:(一)1932年北平附近薊縣的獨樂寺,為三層傳統木結構,寫成中國第一篇古建築調查報告。(二)1933年赴山西調查雲岡石窟及大同當地的古建築,仔細測繪高達七層的佛宮寺木塔。(三)1932、1933年兩度到河北正定縣考察了至少十處古建築及寺廟,(四)1934年到山西太原,汾陽一帶考察40餘處古建築,這次他們的美國好友費正清及費慰梅夫婦也一同前往,(五)1934,1935年到杭州,蘇州一帶考察古蹟及著名的留園,拙政園,怡園等園林。(六)1936年到河南調查龍門石窟及山東、陜西等地的古建築。同時他們夫婦也在1934年對北平故宮展開詳細的測繪,1935年參與曲阜孔廟的修茸計劃,同時將辛苦獲得的資料編輯成一本「中國建築參考圖集」,此外他們也不遺餘力推動文物建築的保護工作。對日抗戰以後,他們跟著撤退到四川,雲南,以昆明為基地,就地展開對四川,西康地區的建築調查。1942年梁思成又接受政府委託編寫「中國建築史」,此書也有英文版,歷經多年波折後才由費慰梅於1984年在美國出版。

林徽因在與梁思成一起到處考察古建築時,不但爬上許多建築的各個角落,仔細看清詳細的建築結構,也發揮她的美術天份,測繪留下許多寶貴圖檔文獻。她同時參與各種建築資料與圖書的編纂,充分發揮她的建築事業及美術才華。在這段抗戰流亡期間,林徽因的身體一直是體弱多病,在溫暖的昆明她的狀況還好些,後來被迫遷往四川一個小村落李庄(中央研究院所在地)。當地潮濕不利她養病,病情日益嚴重,幸好後來得到到重慶任職的費正清夫婦的醫藥及食物協助,才稍為好轉。抗日勝利後,她們又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北平,林徽因在清華園養病,梁思成則在清華大學擔任建築系主任,日子又回到從前與一些老朋友聚會談文藝的好時光。可是林徽因的肺病已到了後期,兩個肺及一個腎都被感染,在經過一次成功的手術後,她又恢復生機。共產黨佔據中國大陸後,新時代的開始,他們夫婦仍然繼續建築教學的工作,林徽因不顧病情仍在系上開講市鎮設計課。這段期間他們共同設計了中共的國徽,又設計了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兩者都獲得採用。但他們基於對北京古城的愛護,向政府提出的城市規劃方案,卻不被認可接受。

從1954年開始,林徽因的病情又加重了。她停止了一切工作,年底時她住進了同仁醫院,1955年3月她一直發高燒呈昏迷狀態,4月1日清晨林徽因就去世了,享年51歲,在她的追悼會上,一幅由摯友金岳霖落款的輓聯

一生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描述了她智慧,樸實,美麗的一生。她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就採用了她設計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石刻花圈。梁思成事實上身體不好,林徽因死後,一個他們的學生林洙擔任他的助理,兩人於1962年結婚,陪他渡過「文化大革命」的黑暗時期,梁思成於1972年1月病逝於北京。

林徽因的文筆不錯,她的兒子梁從誡整理出她的散文,新詩,以及她與胡適,沈從文,費正清夫婦的書信,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位才女的文采。林徽因的新詩清新可人,我很喜愛一首名為「無題」的小詩---


什麼時候再能有
那一片靜;
溶溶在春風中立著,
面對著山,面對著小河流?

什麼時候還能那樣
滿掬著希望;
披拂新綠,耳語似的詩思,
登上城樓,更聽那一聲鐘響?

什麼時候,又什麼時候,心
才真能懂得
這時間的距離;山河的年歲;
昨天的靜,鐘聲
昨天的人
怎樣又在今天裡劃下一道影!

此書涵蓋許多民國年代的文人逸事(2013)


延伸閱讀
1. 林徽音文集,梁從誡編選,天下遠見出版公司,民國89年
2. 林徽音傳,林杉著,世界書局,民國84年
3. 美麗與哀愁 — 一個真實的林徽因,田時語編,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4. 林徽因,張清平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5. 梁思成,林徽因與我,林洙著,聯經出版社,民國93年
6. 梁思成,李輝著,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