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一曲難忘情已絕--記蕭邦與喬治桑的一段情

  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是原藉波蘭的作曲家,卻大部分時間流亡在法國,與法國作家喬治•桑的一段戀情,在他的一生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是法國當時特立獨行的名女作家,交往過的藝術家很多,蕭邦只是她多采多姿一生中的過客。但兩人相處的將近10年中,蕭邦卻創作了許多優秀鋼琴曲,到底喬治•桑是怎樣的一個人,或許比蕭邦更引人興趣吧!

  喬治•桑本名為奧洛亞•杜邦(Aurore Dupin),她父親的血統可上溯到波蘭國王腓特烈奧古斯都二世,母親莎非是個生長於巴黎街頭的道地平民,所以在喬治•桑的身上,混合著貴族與平民的血液,造就她狂熱的一生。她早年父親過世,年幼時就身處祖母與母親的「婆媳鬥爭」當中,後來與祖母同住,接受貴族階級的教育,13歲時被送到在巴黎的一家英國修道院裡寄宿受教育。她很享受修道院裡的生活禱告,她天性裡的誠摯和理想在禱告中找到了滿足和交流,她的祖母深怕她成為修女,又把她領回,開始介紹年輕的貴族男子期望她能結婚。在祖母過世後,喬治•桑承繼了一份50萬法郎的財產,成了杜邦小姐。在她和母親有更多的相處之後,她對母親的無知和虛榮感到失望。在許多的爭執和衝突之後,她覺得自己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期望安穩的生活,此時一位軍人卡西米•杜特望向她求婚,18歲時她就成了杜特望夫人。但是卡西米是個只有空洞和平庸思想的人,滿足不了喬治•桑對婚姻生活的期望,她那時期的日記上就流露著這種情緒。
右邊的是喬治桑的自傳

  「愛的最高目標是結婚。如果結婚而沒有愛,那末留下的就只是犧牲….這種素質需要宏大的心靈,深湛的智慧,但這並不是常常找得到的。犧牲給與了平庸的人一些報償:社會的嘉許,….安寧的小小感情,錢買來的東西,….千千萬萬的瑣瑣細細使人忘記了:他已經錯失了快樂。….也許,在那些達到神聖的偉大靈魂的力量,與那些安於麻木頭腦的冷漠之間,有著一條中間的路,那就是失望….」因此她渴望著自由的生活,但是當時法國的法律沒有離婚,也幾乎無法反抗教會的教義,喬治•桑決定拋棄家庭將兩個小孩託朋友照顧,投身到巴黎去開展另一種生活。

  在巴黎,她是身無分文(她的巨大產業在結婚時已由丈夫成為管理人),因此她為報紙寫評論文章,但只能用男性化的筆名,為了打入拉丁區的年輕文人集團,因此她巧妙的打扮成男子模樣又抽煙喝酒,為了增加收入,她開始寫小說;她原先與一位朋友尤爾桑多合寫小說以尤爾桑筆名出版,銷路不錯,當要出版自己創作的小說時,經過一番協調,保留了「桑」,她自己又決定用喬治為名,因此「喬治•桑」就成為她的筆名,也成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喬治•桑有特立獨行自主性的思想,知性敏銳,對社會問題相當關心,她嚴厲批判固有道德標準,尤其是婚姻制度,陸續出版了許多小說,鼓吹女性主義(儘管當時還沒有這個名詞),她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起,呼籲女人要獨立、平等、改變法律與道德的單一標準。這些思想在當時是很新奇驚世駭俗的,引起許多爭論,她的書一躍成為暢銷書,她也躋身名作家行列,成為巴黎文藝圈的一個作風大膽的積極份子。儘管她無法離婚,在巴黎她卻是個女單身漢,因此許多文藝名流人士都成為她的親密朋友,包括著名的詩人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作家福祿拜爾(Gustave Flaudere, 1821-1880),梅里美(Prosper Merimee),畫家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Victor Engene Delacroix, 1798-1863)以及音樂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原先的情人繆塞介紹李斯特認識了喬治•桑,兩人間發展出愛情但沒有維持很久,他又迷戀上一位貴婦達戈爾伯爵夫人,因此李斯特順勢將蕭邦介紹給喬治•桑,而成就兩人間將近10年的愛戀。

喬治桑的小說"她與他",寫她與繆賽的故事
蕭邦認識喬治•桑時為26歲,她已是一個32歲人生歷練豐富的成熟婦人。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是法國人,但他愛她母親的國家與語言,視自己是波蘭人。蕭邦幼年時即以「神童」身份經常受邀到華沙貴族家庭演奏,成年後因為波蘭局勢受法國革命影響動盪不穩,被迫離開祖國和親人到巴黎深造。由於自小嬴弱多病的身體,加上異鄉孤兒的孤寂感造成他憂鬱的個性。儘管他的鋼琴名聲(作曲與演奏)譽滿全歐,又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貴族沙龍,但他一生對祖國和親人總懷著刻骨銘心的思念。他在波蘭曾經訂婚過的愛人康絲丹芝與一位商人結婚,他後來又喜歡的青梅竹馬瑪麗亞又和一位伯爵結婚,這些感情的打擊也對他的個性有所影響。其實,蕭邦是具有同性愛和對溫柔女性感情的複雜個性,因此喬治•桑這樣的男性化女性就對他有強烈無比的吸引力了。

  蕭邦初識喬治•桑時,對她並沒有好印象,「桑是一個無法引起感情共鳴的女人。她真是一個女人嗎?我是存疑的」這是他給友人信中所說的話。而喬治•桑起先是為他的鬱悒和音樂而感動,想知道他多些,而蕭邦也感覺這個有大眼睛和低沈磁性聲音的女人了解他的音樂,還似乎看透他的痛苦,於是認識一年多後,兩人有了感情交流進而相戀。喬治•桑的剛性性格帶給他鎮定和力量,她安撫他的情緒,鼓舞他創作,僅管他們兩人在個性趣味和見解上有許多不同,但當在一起時,藝術家的天性造成兩人緊密無間的和諧。

  蕭邦患有肺病,喬治•桑為了照顧他,曾經帶著兩個小孩一起到地中海的馬約卡島(Majorca)養病。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大部分住在喬治•桑繼承自祖母的諾漢(Nohant)別墅,冬天時則回到巴黎。諾漢離巴黎有300公里,卻因為喬治•桑的號召力,成為一流藝術家的聚會場所,像德拉克洛瓦,文學家巴爾札克,李斯特等都是常客。蕭邦自1839到1846年的夏天都在此度過,喬治桑則把三個小孩(她的兒子Maurice,女兒Solange以及蕭邦)的吃穿照顧得非常週到,蕭邦盡情享受喬治•桑的母性愛,深陷於這種奇妙的戀愛生活。蕭邦在此時完成了許多作品,呈獻給許多當時的名女人,但是卻沒有一曲是呈獻給喬治•桑的。例如有次家庭聚會時,大家有趣的看著一隻小狗團團轉捉自己的尾巴,依喬治•桑建議,蕭邦立刻創作了「小狗舞曲」, 但是也呈獻給一位伯爵夫人。
諾漢別墅

  蕭邦和喬治•桑以音樂和文學為基礎的完美愛情,卻漸漸被日常生活的瑣細煩惱所破壞,這主要是由於蕭邦以一個「長期朋友和客人」的身份,開始涉入喬治•桑的家務事。她的兒子模里斯與蕭邦感情不睦,不願自己作為桑家男主人的位置被代替,而女兒蘇蘭芝則承繼了父親卡西米高傲、懶惰、多疑、善變和嫉妒的個性。她挑撥家人間的感情,向蕭邦求助爭取同情,她又在兩位男朋友之間來回周旋,取消了第一個的訂婚禮,堅持要與不合適的第二個結婚,而要喬治•桑出面收拾殘局及準備大筆嫁粧。在這些家庭爭執中,蕭邦一面倒的相信蘇蘭芝的話,喬治•桑甚至懷疑蕭邦與她女兒也有戀情。

    這一段時期的生活,有一部近期拍攝的電影「藍色樂章」(La Note Blue)有所著墨,片中由美女明星蘇菲瑪索扮演蘇蘭芝,對喬治•桑在諾漢別墅的生活方式有許多詳細的描述,是瞭解她們當時生活的好電影。  一部更新的電影"蕭邦琴戀喬治桑",就集中在蕭邦與喬治桑/模里斯/蘇蘭芝三人間的情感關係與衝突,戲劇張力更強.至於一部很早的老電影"一曲難忘",就時間,空間拉得更久,更遠,講述了蕭邦主要的事蹟.雖然重點仍在他與喬治桑的故事,但他與李斯特的情誼也多所著墨.此電影從他年輕時如何從波蘭流亡法國,一直講到他去世,心臟由妹妹帶回波蘭,更可以綜觀他的一生.




   因為這些爭執,使兩人的感情出現了裂痕。喬治•桑在給友人的信中露骨說著:「….但是在人生的實際事情上,實在是不可能考慮他的意見的。他從來不曾把事情四面都看明白,也從不曾在任何一面懂得人性。他的靈魂整個是詩是音樂。….而且他對我家務的干涉,在關於孩子們方面,對我造成一切尊嚴和一切愛的喪失。….七年來我都是處女似地和他以及一切其他的人過著。我已經如此厭倦了慾情….假如世界上有一個女子,她能以她最完全的情感,應該能啟發他的,這個人就是我。….我知道有許多人罵我,有的說是我感情的強烈燒毀了他,有的說是我的冷酷逼得他發狂….至於他呢,他抱怨說我的棄絕害了他….在這個不幸的友誼中,我曾使自己在一切可能的方法中做著他的奴隸….」。

  因此兩人開始貌合神離,若即若離的生活,蕭邦滯留在巴黎,不再回到諾漢別墅,兩人以通信討論喬治•桑的家務事,但蕭邦顯然是個多管閒事而且越幫越忙的人,導致他與喬治•桑的誤解越來越深,終於兩人走上了分開的路。蕭邦離開喬治•桑後從此沒有再創作過音樂,他覺得空虛、無靠、孤獨,身體更加虛弱,又過著窮苦潦倒的生活,如此拖延了三年。他沒有寫信要喬治•桑去看他,她也沒有去看他。在兩人完全斷絕了關係後,彼此只再見過一次面(1848年3月4日),蕭邦告訴喬治•桑,蘇蘭芝生了一個小孩,她升格成了外婆。當她聽見他病重奄奄一息的消息時,她寫信向在巴黎的姊姊探問消息,但仍然沒去見他最後一面,1849年10月17日蕭邦死了,在死前兩天,他喃喃地說:「她對我說,除了在她的懷裡,我不應該死的。」儘管兩人有過將近10年的情感關係,終究緣盡情了。


  蕭邦死時,喬治•桑才45歲,她還有大半輩子的生活要過(活到73歲),一般書上就很少提到這些事情,只將她視為蕭邦一生故事的附屬品而已,其實她活得很精彩。喬治•桑所歷經的是法國社會最混亂的時代,她是個共和主義者,反對帝制,與許多人一起參與,盼望到了法國第二共和(1848年),但不久拿破崙破壞共和稱帝(1851年),許多共和主義者紛紛逃亡或被流放。喬治•桑卻因為在拿破崙年輕不得志時,曾經幫助過他(拿破崙曾被監禁,與喬治•桑通信討論人類愛和民主理論),而得以晉見拿破崙,並利用這層關係,幫助許多人被釋放或免於流亡。但是她仍然是個共和主義者,繼續寫作宣揚這個思想,並在普法戰爭推翻了拿破崙後,活到了第三共和。

  在不算長的政治歷程後,喬治•桑還是回到了她最喜歡的寫作,在53~58歲間,她共創作了17本書和兩個劇本,她也退隱到鄉間,研究起大自然的鳥類、花草、樹木,成了她晚年的興趣和感情寄託。她也到西班牙、美國、義大利去旅遊過。但在她生命的最後20餘年中,她是個稱職的母親和祖母;她傷腦筋女兒蘇蘭芝的婚姻和缺錢,兒子模里斯的工作和結婚;在一切順利後,她又成了孫子輩的好朋友,教導他們學習和遊戲,就像她小時候依著祖母一樣。到了1876年5月,她變得很衰弱幾乎不能走動,6月8日她將孫女們召到床前,對她們說,「望著我,親愛的,我愛你們,我喜歡你們」,然後離開了她所熱愛的世界,結束了她多采多姿的一生。

延伸閱讀/視聽
1. 喬治•桑尋愛錄,瑪麗荷薇著,晉先柏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3年。
2. 藍色樂章 (La Note Blue)(近幾年拍攝的電影,應該租得到)
3. 一曲難忘 (A Song to Remember),(蕭邦傳記電影)
蕭邦的傳記書籍
















2013/11 補記

2013 10月有機會第一次到波蘭華沙,當地是非常以蕭邦為榮的,機場就叫蕭邦國際機場.有個蕭邦紀念公園,有放置回到故鄉的蕭邦心臟的聖十字教堂,這些地方都去參觀瞻仰了,可惜因距離稍遠,沒時間去他的故居參訪.

聖十字教堂
 
  
蕭邦紀念公園的蕭邦塑像

蕭邦總是帶著淡淡的憂鬱







 




3 則留言:

  1. 非常感謝您
    這些資料對我而言相當有幫助
    提供了很多與古典音樂相關的電影
    在教學上有極大的益處
    對古典音樂教學貢獻良多
    感謝您!

    回覆刪除
  2. 請問你是那個中學的音樂老師?

    回覆刪除
  3. 收益多多,曾读过日文的关于喬治•桑的书.与你介绍的差不多,
    你的博客对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来说,真是太有用了,让人流连忘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