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無情荒地有琴天--記杜普蕾的大提琴生死戀

  

  有陣子迷上了大提琴那種溫暖敦厚,可以撫慰你心靈的琴音,因
此大肆收購不同作曲家的大提琴曲CD,因此知道有個天才早逝的女大提琴家杜普蕾,除了買她的CD,收集以前的LP老唱片,也看了本她的傳記書「大提琴的愛與死」。約兩年多前,另一本她的傳記書「狂戀大提琴」出版,以及據此拍成的傳記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上演。我記得新竹是在華揚戲院上演,大概一週就下片了,可能沒有多少人看過此部電影。杜普蕾的一生可說是由演奏光芒、感情困頓及生病枯萎所構成,英年早逝,是個標準的「天才的悲劇」。


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 1945-1987)從小與姊姊希拉蕊(Hilary du Pre)就顯露出對音樂的天份與愛好,又在鋼琴家媽媽教導訓練下,姊妹兩人在7歲/5歲時就登台表演,成為兒童音樂明星。杜普蕾對大提琴有獨特的愛好,5歲時就擁有成人用的大提琴,7歲時就到專業的大提琴學校學琴,經由天份和苦練,很快就顯露出光芒,引起許多音樂人士的注目與指導,尤其是得到當時大提琴大師卡薩爾斯(Pablo Casals)、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以及托特里耶(Paul Tortelier)的指導,琴藝更是精進。1961年她16歲時就舉行獨奏會,演奏前票已售完,演奏後更是得到好評:「她給人們帶來的是純粹古典的音樂美。她之所以能把樂曲表現得如此之美是在於她的均衡自信,在於她對節奏和聲音的完美控制,在於她那純正的聲音,而不是靠任何外加的或人為做作的音樂表情。」

日本人很迷杜普蕾,英國版的黑膠唱片約在1~2萬日幣
「天生的大提琴家….她喜愛大提琴,她那融合認真、嚴肅、驕傲、勝利的感情,都在她舉手投足及一顰一笑之間流露了出來。」

   真正使杜普蕾成名,名揚世界的是她所演奏的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op.85)。從1962年與英國BBC交響樂團首演,1965年在倫敦皇家節慶音樂廳的傳奇演出,以及在紐約卡內基廳的巡迴演出,為她與這首大提琴曲建立了特殊的關係。此曲是艾爾加晚年遲暮心境的作品,是支嚴肅而美麗的曲子,演奏時需要不時更換情緒,卻由正值花樣年華的杜普蕾詮釋得最好,成為最佳代言人。紐約時報如此報導:「….人們似乎感到這首協奏曲是為杜普蕾寫的,而杜普蕾又是為這首協奏曲而生的,因為她的演奏是這樣滿了浪漫主義的精神。她有著巨大而又散發出光彩的聲音,….」。杜普蕾成名後邀約不斷,馬不停蹄巡迴歐陸、美洲各大城市表演,成為國際知名的大提琴演奏明星。
這張黑膠唱片標價日幣10,500

  在生活方面,由於從小就以天才兒童之姿接受音樂及大提琴訓練,一般兒童成長所需接受的正軌教育內容因此較少,使得她在語言、常識方面較不理想,為人處事講話也較率性而為。儘管她忙於練習及演奏,但也有少女情懷,在認識過幾個男士後,於1966年認識了當時也是音樂神童的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巴倫波英為猶太人,於1942年出生於柯根廷,以色列1948年建國後,全家移居以色列。他的父母都是音樂家,他7歲時便公開演奏,經由天份和努力成為國際級的指揮家與鋼琴家。他認識杜普蕾時正在倫敦與當地樂團合作灌錄唱片,舉行音樂會。而他們認識的地方就是旅居倫敦的中國音樂家傅聰家裡,兩人在一次音樂家的聚會中,因先後得過腺熱病交換經驗而相識。由於兩人對音樂的愛好及共鳴,很快燃起愛的火花,並且於1967年以阿六日戰爭期間,兩人聯袂到以色列舉行音樂會勞軍,同時宣佈在耶路撒冷結婚,成為古典音樂界的金童玉女夫婦。

由於兩人都是炙手可熱的音樂明星,演奏會很多,但常常是兩人分道揚鑣,各有各的行程,巴倫波英較能適應這種巡迴演奏,名利雙收的生活模式,但杜普蕾渴望有平靜的家庭生活。當實在受不了在異鄉演奏後的孤寂時,她會飛回英國,到她姊姊家尋求家庭溫暖的慰藉。她們姊妹兩人自小感情很好,姊姊希拉蕊後來放棄音樂,窩在鄉下養兒育女,她的先生芬濟Kiffer Finzi是英國近代作曲家Gerald Finzi (1901-1956)的兒子。杜普蕾在姊姊家尋得了溫暖,卻也難耐與巴倫波英聚少離多的生活,因此在情慾難捱下,開口向姊姊要求分享姊夫。在經過一陣內心的掙扎後,在愛護妹妹這位天才的心理支持下,在以治療杜普蕾的情緒失衡的理由下,芬濟勉為其難扮演了臨時丈夫的角色,而希拉蕊卻在愛惜妹妹及維護婚姻完整的內心掙扎中擺盪。這段杜普蕾較不為人知的生活歷程,是由希拉蕊所寫的書中披露出來的,成為傳記電影中引人注目的焦點。
 
杜普蕾,巴倫波因與祖克曼的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
就在杜普蕾與巴倫波英的婚姻生活因聚少離多而風波起伏不斷時,就在希拉蕊夫婦努力想協助杜普蕾克服經常性的情緒低潮時,一個更大的打擊,更邪惡的惡魔侵擊了杜普蕾。她起先有手指不聽使喚,手腳無力的症狀,後來嚴重到無法控制按弦,只好取消演奏會的尷尬場面;在1973年的美國巡迴演奏中,她已經顯露出受病情影響而演奏不佳的情形,她最後一次公開演奏是與巴倫波英在紐約的演出,兩夫婦琴瑟合鳴(大提琴、鋼琴)表演奏鳴曲,樂評不予好評。經由多次的檢驗後,確認患了多重硬化症(multiple )。這種病症會破壞中樞神經系統,使神經訊號無法正常傳輸,全身的任何部位都會受影響,而失去行動及自主的能力,其症狀包括肌肉無力、協調不良、平衡力喪失、口齒不清、神經疼痛、麻木無感覺、吞嚥困難以及肌肉痙攣等。可憐的杜普蕾很快就有這些症狀而且迅速惡化,18個月後就必須坐在輪椅上,從此告別了演奏生涯,對一位曾經是表演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杜普蕾辛苦的與病症奮鬥,在克服心理障礙後,她奮發圖強,在電視上露面談自己的病情,向多重硬化症學會的患者演講,參加音樂會及上歌劇院,並開高階音樂講習班傳授她的技巧心得。她積極重新思考生活,堅信生命可以重新從坐輪椅開始,為自己創造出新的地位。在接受英國廣播電台BBC訪問,談到她的音樂生涯和演奏生命的終結時,她說:「我已經演奏過任何我想要演奏的樂曲,我已經和我仰慕的人一起演奏過,可說是想做的都做到了。….我已經有多年很豐富的藝術生活。不能再拉琴雖然很難過,但我覺得我已經準備好展開教學的新生活。」真是美好的一仗我已打過,人生不再有遺憾的一個堅強勇者。

使杜普蕾成名的艾爾加協奏曲版本
就在杜普蕾治療病症時,巴倫波英也厭倦了到處客座指揮的生涯,把握機會爭取到擔任巴黎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職位,他因此有大半年時間在巴黎,每隔兩週通勤回倫敦陪杜普蕾,如此過了好幾年。但是兩人長期兩地相隔,杜普蕾的病情繼續惡化,終於巴倫波英在巴黎另組家庭,他與一位俄羅斯鋼琴家海蓮娜(Helena Bach Kirev)同居,並且生養了兩個小孩。(在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中是以杜普蕾打電話給巴倫波英講話時,聽到小孩哭鬧聲來點破這個事實,令她心碎)巴倫波英也許會被認為是個薄情郎,但音樂圈子的朋友以及杜普蕾的家人卻都能諒解他的行為,終究他也有無法克服的無力感,以及長期在妻子、事業、生活三者間痛苦的適應和抉擇。

  杜普蕾在生命後期的生活中,行動困難,情緒暴燥,唯一能安慰她的就是聽自己從前演奏時灌錄的唱片,這些唱片是她在音樂上唯一的見證。她是為大提琴而活的人,她曾告訴「新聞週刊」的記者說:「我喜歡拉大提琴….它使我快樂無比,不論你是作曲、聆賞音樂或演奏,這種快樂永遠存在」。


 兩張杜普蕾的DVD,左邊那張有艾爾加的協奏曲與
貝多芬的Ghost鋼琴三重奏,右邊的是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
現在不能演奏了,聽自己演奏的錄音,是她重溫生命中重要時刻的方式,也深深提醒她自己所擁有的個人價值。但是每次一聽自己唱片,她都不禁要難過落淚。1987年10月杜普蕾又得了肺炎,終於難敵病魔侵擊,於19日離開了人世,在陷入昏迷時,友人們播放她所灌錄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讓她在她喜愛的大提琴聲中離去。而因她演奏而一舉成名的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與許多同樣令人喜愛的協奏曲,例如舒曼、聖賞、海頓、德伏乍克等作品相比,確實流露出一種悲悽深沈的韻味,在電影中主旋律貫穿全片,令人不禁要想,由杜普蕾賦予生命的這首協奏曲,其感傷的旋律是否也就預言了她光采卻多難的一生。


 杜普蕾的傳記書不少,左邊那本中文譯本如下

       在杜普蕾42年的有限生命中,真正輝煌燦爛的演奏生涯只有12年,卻留給愛樂者許多珍貴的唱片錄音,這其中當然以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為首。杜普蕾的CD唱片很容易買到,我自己則收集了10張她的LP老唱片,其中3張都是由巴倫波英指揮,杜普蕾演奏的,看著唱片封面上她神采飛揚的神情,或是兩人伉儷情深的合影,在知道他們兩人的故事後真要感嘆造化弄人,天妒兩位英才了。除了留給世人優美的唱片錄音以外,她生前使用的3把名貴的大提琴,也交棒到其他大提琴家手中,其中一把著名的大衛朵夫琴則由馬友友使用中,繼續歌詠吟唱大提琴人生。
 
延伸閱讀/視聽
1. 大提琴的愛與死,Carol Easton原著,何灣嵐譯,普洛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1年。
2. 狂戀大提琴,Hilary du Pre 與Piers du Pre著,利莎等譯,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8年(此兩位作者為杜普蕾的姊姊與弟弟)。
3. 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英文片名:Hilary and Jackie),1999年出品.

9 則留言:

  1. 我國中時在春暉電影台(沒想到吧..春暉電影台曾短暫在第四台出現過)看到這部電影,印象很深..當時不太能理解杜普雷的作為..現再看一回,才體會這是天才的悲哀吧

    回覆刪除
  2. 真的...每個人都只看到表面卻不知道她真正的所想要的是甚麼...

    回覆刪除
  3. 喜歡聽德弗乍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在此生當中不停的反覆聽。在第二、三樂章,音樂濔漫淒涼、哀怨、如泣如訴,直透人心,娓娓道盡她短暫一生所承受生命的愛、恨、怨、苦,讓人聽得盪氣廻腸,進入言不可及之境。
    年輕生命時,曾歷經挫折、失落、病痛、甚至恐慌焦慮,杜普蕾的音樂,如同一劑靈藥,釋放了苦難,療癒身心。中年,生命活躍、充滿樂趣,再聽同一曲目,依然淚流滿面,憾動不已。於是對這張CD充滿疑慮,似乎隱藏著杜普蕾的愛與死。(此張CD於1970年11月11日由巴倫波音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杜普蕾演出的德弗乍克B小調協奏曲,作品104)
    於是,再重新閱讀「狂戀大提琴」這本書,驚覺這場音樂會演出時間上的巧合,1970年下半年杜普蕾身體已被多發性硬化症所苦(當時並不知)且當年在美國就不開心,和巴倫波音個性的差異,導致婚姻脆弱。1971年春,杜普蕾從美國打電話給姊姊希拉蕊哭訴,巴倫波音想把她送進瘋人院,必需靠鎮定剤維持安靜(狂戀大提琴297-299頁)種種跡象,這場音樂會裡,是否杜普蕾複雜情緒早已蘊釀,是否藉由音樂中表露情感的脆弱,和現實生活中的恐懼和病痛威脅及深蔵心底的哀怨,而挹注生命去演奏,舞臺上除了她和大提琴相互傾訴慰藉的吟唱,還有她和巴倫波音是否正預演著錯綜複雜的生命之歌,這張CD帶進了她的內心世界。

    回覆刪除
  4. 杜普蕾一生,從光輝燦爛走向病痛,失去至親至愛,孤獨走完她的一生,給所有愛樂者留下無止境的懷念和讚嘆。
    杜普蕾的個性桀驁不馴,病痛初期,她的家人及夫婿,對她無可理喻的折磨,都承受無比包容,不安和容忍。她短短一生,除了大提琴之外,生活上種種學習障礙(如國外演出,總把自己身上髒衣服,郵寄包裹回家清洗),再者,自幼除了姊弟沒有朋友,長大除了音樂家友人,晚年剩下傭人和醫護人員,她對姊姊婚姻的剝奪,毫無同理心。在這一年的台北巿長選舉期間AS(亞斯伯格症簡稱)被一再討論,網路也有太多報導,或許杜普蕾也擁有這樣的個性特質,成就了她非凡的人生,貝多芬、莫扎特不也是如此。

    回覆刪除
  5. 您寫的這篇文章很好,我看了深受感動 。每個心理層面都有顧及到 。朋友傳了一首她所演奏的《殤》給我聽 …… 在聽的當下就想掉眼淚了 …… 很謝謝這位英年早逝的大提琴家,讓我的心靈有感動的機會 。

    回覆刪除
  6. 杜普蕾的疾病正確名稱為「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

    回覆刪除
  7. 說實在的很多人都罵他先生, 但是不是當事人誰知道這種為難和辛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