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名人的陰影--知名人物的另一面

貝多芬(1770~1827)有樂聖之稱,他是古典音樂承先啟後的大師,有太多樂曲為世人熱愛,「英雄」、「命運」、「田園」、「合唱」等共9首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等等都是他重量級的作品,能滿足愛樂者全方位的需求。

舒伯特(1797~1828)只活了31年,卻創作出不少動聽的歌曲(野玫瑰、菩提樹……)和具份量的交響曲、室內樂曲等,他的音樂充滿了歡樂愉悅的氣氛。

舒曼(1810~1856)是一個以推動古典音樂為職志的作曲家與樂評家,可惜英年早逝,他的不少好作品由太太克拉拉廣為演奏宣傳,成為浪漫樂派大師。

波特萊爾(1821~1867)的詩集「惡之華」是以美與墮落為主題,震驚當時法國文壇,卻被法國政府查禁,該詩集令他留名至今為人傳誦。

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之一,名作「包法利夫人」不只是世界文學名著,也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

莫泊桑(1850~1893),法國最著名的小說作家之一,在他發瘋之前共出版了27本書,包括300多篇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3部劇本,還有遊記與詩集,他的作品是法國文學的代表。

王爾德(1854~1900)是個活躍於巴黎與倫敦的作家及劇作家,品味高雅、講究穿著,為世人熟知的作品有長篇小說「格雷的畫像」和童書「快樂王子」。

喬哀思(1882~1941),愛爾蘭文學的代表,名作有「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後者是古典文學的重量級作品。

梵谷(1853~1890)出生於荷蘭,是最為世人所認識的畫家,他的作品帶給人深刻的印象,有些極為陰鬱的風格,但都是拍賣市場上的寵愛,本人卻一生窮困潦倒而死。

尼采(1844~1900)是德國哲學大師,集其思想大成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文學與哲學的經典名作,他的作品充滿預言與啟示,有種偉大的風格,對人性有嚴格的要求。

希特勒(1889~1945),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他是誰,德國納粹的狂熱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者,創造歷史,改變世界局勢的人大物。

以上提及的這些在音樂、文學、藝術、哲學與政治上,各領風騷的天才或狂人,儘管生不同時同地,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死於梅毒或疑似梅毒,他們許多人一生苦於惡疾纏身,但卻也激發創作出不少精彩作品。這些人都是人類文明思想與政治史上的知名人物,但是在他們光彩的外表後面都有個陰影。

貝多芬晚年完成他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其中的「歡樂頌」結合詩歌、交響樂與人聲大合唱,首演時由他親自指揮。人人熟知的故事是當時他已耳聾,不知道演奏完畢後全場群眾起立鼓掌喝采,是由一位女高音指引他面向觀眾,他才知道這首交響曲獲得完全的成功。但貝多芬是何時開始聽力退化,何時完全耳聾的呢?貝多芬的醫師曾提到1797年他27歲時,有一次發高燒,導致聽覺受損,1801年貝多芬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那個綠眼魔鬼跟我開可惡的玩笑,我的健康糟透了。過去三年,我的聽力每況愈下。」1910年一位耳科專家認為貝多芬得過梅毒,引起第八對腦神經受損而耳聾。不少研究貝多芬傳記的人同意貝多芬經常上妓院。在貝多芬晚年,他經常在維也納的大街上「瘋狂跺腳,頭髮飛揚,邊走邊哭,大聲怒吼」,也有人描繪他的晚年情景為「健康一直很糟,情緒低落,精神緊張,多疑,覺得受迫害,……有時候狂躁,易衝動有攻擊性,要求完美,耳聾易怒」,這些症狀與梅毒麻痺性痴呆階段的症狀吻合。他晚年各種病痛纏身,病歷都顯示出是梅毒病症的徵兆。

1827年貝多芬罹患肺炎,經過長期病魔折磨,生命已經到達盡頭,他寫下遺囑,他的姪兒是唯一繼承人,遺囑手稿上糾結的字母,重複書寫以及歪曲的線條,也是麻痺性痴呆的徵兆。他臨死前向圍繞著他的朋友說:「朋友們,鼓掌吧!戲已經演完了」,結束了他57歲的生命,卻留給世人最豐富的音樂寶藏。貝多芬死後,他的遺體曾被挖掘出來,頭蓋骨曾被解剖檢驗,發現腦幹周圍顯示有局部腦膜發炎的反應,可能是梅毒引起的。1994年他的一小綹頭髮拍賣了7,300美元,買主也是想檢測頭髮樣本,確認他是否得過梅毒。當然也有不少人否認他的症狀是因梅毒而起,尤其是貝多芬的樂迷。當你熱愛他的音樂時,去追究他是否得過梅毒真是情何以堪!

梵谷的畫作是世人都熟悉喜歡的,尤其他生命最後幾年創作出充滿活力的畫──濃艷迴旋的藍色天空背景營造出神秘的氣氛,色彩豐富的咖啡屋,令人想流連其中。梵谷自認為「必須讓真正的火燃燒起來,才能達到他在繪畫上的輝煌成就」,此段時期他有無窮的活力,極強烈的興奮,經常感情激烈與狂喜交錯,但是他也不斷訴說他害怕發瘋以及活不久了。根據一位研究他晚年心理狀態與繪畫關係的學者認為他的症狀,不是由精神分裂症就是由梅毒引起的。一位荷蘭記者訪問到當年曾為梵谷治病醫師的孫子,被告知「祖父說他為梵谷治療梅毒,他開水銀的藥方……」,當時是1885年,是梅毒被發現導致麻痺性痴呆之後沒幾年。

梵谷28歲時曾愛上他的表姐被拒絕,爾後他開始找妓女當模特兒,與她們同居,曾經很認真愛上一位妓女希恩,還想與她結婚。大家也都知道他在35歲時曾以剃刀攻擊當時同住的畫家高更,然後割下自己的部分耳垂送給一位妓女,也自己畫下當時耳朵包紮著的自畫像。1890年他37歲時,帶著畫架與一把手槍,走到野外對著心臟開槍,子彈偏斜沒有致命,他搖搖晃晃自己走回家,給醫師治療,他弟弟西奧趕過來看護他。梵谷和弟弟感情密切,彼此書信往來頻繁,常深入探討疾病對於個人生活工作的影響,他們常提到一種神秘的疾病,兩人也常去看一位匈牙利籍的醫師,他以治療梅毒聞名。梵谷死亡之後幾個月,他弟弟就崩潰了,突然發瘋猛烈攻擊妻兒而被送進精神病院。一位治療過兩兄弟的醫師認為西奧的病情比梵谷嚴重得多,而西奧就是死於梅毒。因此當梵谷在他生命最後幾個月瘋狂作畫時期,是否經歷過麻痺性痴呆發作前的狂喜與痛苦階段,你會想去認真弄清楚嗎?前述那麼多令人尊敬的大師、大人物是因什麼病症而死的,你還想知道嗎?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知名人物另一個面向的陰影。

上個月剛提過的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是個喜愛飲酒作樂,喜歡威士忌、爵士樂、女人和有歌舞表演的餐館。他個子矮(5呎2吋半),長得醜,不好看的外貌給他不少的打擊,加上小時候是個被寵壞的獨生子(出生15個月後父親就死了),因此他是個自我中心主義者,表現在行為上的就是機智、嘲諷、愛開玩笑,和酸溜溜的性格。據說為了「消除相貌難看所帶來的心理負擔」,他不斷追求女人。因此儘管是女性、女權主義者的西蒙波娃,在兩人長期相處的時候,她也只是沙特的奴僕──情婦、代理太太、廚娘、經紀人、女保鑣、護士,甚至還要介紹自己的學生成為沙特的情人自己的情敵,而且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法律或經濟地位。沙特說自己的信條是「旅行、多配偶與透明化」因此他把女性看成是征服和佔有的對象,只是他掛在腰間的戰利品,如此「男性沙文主義」的一個人,卻又是1940、50年代創造出「存在主義」流行的哲學思想大師,能夠把二者連在一起嗎?

俄國偉大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1828-1910),以「戰爭與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兩部作品聞名於世,兩者並多次被改編拍成電影。他出身統治階的家族,因此有些做作、勢利、自私、冷酷,不只是對他的農民,也對朋友(例如:作家屠格涅夫),更對家人和太太索尼雅。他強迫索尼雅看他已寫了15年的日記──他的追求各種女性的細節,他公開談論他們兩人的性生活,並不是認真在維護長達38年的婚姻生活。因此他寫出了「安娜.卡列尼娜」中那句著名的開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因為他把婚姻視為巨大痛苦的根源,道德進步的障礙,他猛烈抨擊婚姻制度和婚姻中的愛情,沒有去嚴肅認真考慮過婚姻問題。托爾斯泰除了寫作之外,做什麼事都缺乏耐心、毅力與恆心。他喜歡沽名釣譽,為了引人矚目有戲劇效果,他會甘願犧牲舒適、享樂,表現出英勇和美德,以顯示崇高,但都是為了公眾舞台。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者,他太太卻認為他所愛的只是概念性的人類,而沒有真的愛過一個具體的人,包括他的家人。


還有很多所謂的知識分子,對世界文明和歷史的進展有過巨大貢獻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例如盧梭、雪萊、羅素、易卜生、海明威、馬克思等等,當被放在聚光燈下檢視時,都會顯出他們表裡不一,欺世盜名,愛慕虛榮,利慾薰心,以及錯綜複雜的兩性關係和親友家庭問題,因此對經常看到的我們社會上不少知名人物的許多光怪離奇的故事就不會太訝異了,畢竟都是「人」嘛!

延伸閱讀
1. 所謂的知識份子,Paul Johnson著,楊正潤等譯,究竟出版社,民國91年。
2. 天才、狂人與死亡之謎,Deborah Hayden著,李振昌譯,立緒出版社,民國92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