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愛情相對論--科學世界之外的愛因斯坦

    
20世紀的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我們都知道他提出的相對論學說,他著名的E=mc2方程式,也熟悉他晚年那張一頭蓬亂頭髮,望著遠方卻顯露出睿智但溫暖的眼光。最近在報紙上正巧有兩則有關他的新聞,其一是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於4月19日發射一枚科學實驗衛星,將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的一項預測,稱為「架構拖曳」(framed ragging)效應,就是說行星、恆星及黑洞等大質量天體在旋轉時,會扭曲周圍的時間和空間。NASA發射的這枚衛星「重力探測器B」(gravity probe B)將在離地球640公里高空,每97分半繞地球一圈,預計要運轉一年多,整個計畫預算高達7億美金。另一則新聞卻是有關他的感情世界,說他的「最後」女友Johanna Fantova的62頁手稿被發現,裡面記錄了愛因斯坦在世最後一年半的各種想法、意見、抱怨與不滿。既曰「最後」,就表示有好幾個女友;在這兩則新聞出現的期間,我正好在美國公差,在一家Barnes and Noble書店的一堆特價書中買到一本「Einstein in Love──A Scientific Romance」,在整個旅途當中得空就在看這本厚達400頁的書。因此,就來為大家說說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南部的小城Ulm,據說兩歲之前不太會說話,直到七歲他都有輕聲重覆他說過的每句話的習慣。他的父親是個高尚有智慧的人,投身於電化學及發電機事業,都不算很成功,在德國南部及義大利北部遷移了好幾次。他的母親寶琳(Pauline Einstein)是位平凡的家庭主婦,注意培養他和妹妹瑪雅(Maja)的教育。愛因斯坦從小就被迫學小提琴,也培養了他在這方面的能力,在他的青年時期,他有機會就會去參加弦樂的合奏,表演小提琴娛樂朋友、嘉賓,顯露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時就表現出數學與拉丁文的才能,12歲念中學時很喜歡幾何學、哲學與科學。15歲時,他的家庭要搬到義大利去,他則申請去瑞士蘇黎世技術學院,卻因法文、化學、生物這些沒興趣的學科太差沒被錄取。但是一位物理系教授看上他的數學與科學高分,和校長都同意他只要再念一年高中後就可以直接進該技術學院。愛因斯坦因此住到一位老師溫特勒(Jost Winteler)家。在此,他和溫特勒的女兒瑪麗(Marie)曾有段純純的愛,當時他是16歲,瑪麗是18歲。他對瑪麗的這段「永恆的愛」持續不到一年就由他主動要求停止通信而結束,因為他到蘇黎世技術學院去上大學,而且他的心思已經轉到班上的一位女同學米麗娃身上。

    米麗娃(Mileve Maric, 1875~1948)出生於匈牙利的Bacska,為塞爾維亞人,在當時的奧匈帝國時期,女孩子是沒有機會唸物理、工程之類的學科。她自幼是個聰慧有才華的學生,成為第一個與男學生一起上物理課,而且是班上數學及物理成績最好的。她因此申請到對女生開放的瑞士唸大學,而成為愛因斯坦班上唯一的女學生。她的腳走起路來有點跛,皮膚微黑外貌不出色,個性聰明、嚴肅細心、有點機智,對感興趣的事物會很熱中,能夠將她的興致傳給周圍的人,此時臉上會泛著光彩顯出智慧的美麗。

    愛因斯坦與米麗娃因一起上課、討論課業、交換看電磁學和物理教科書等事而熟悉起來。但兩人的朋友都不看好他們這份戀情,有同學對愛因斯坦說他一定要娶完全正常的人為妻子,他則回應「但她的聲音很好聽」。米麗娃比愛因斯坦大4歲,又不是正統有地位的德國人,因此他的母親非常反對他們的來往,她曾跟愛因斯坦說道:「她太老了,當你30歲時,她就像個老太婆子。她跟你一樣,像本書,但你需要有個太太。」母子兩人為此事數度有過激烈的爭執,還幾乎鬧家庭革命。但愛因斯坦應米麗娃就是獨具慧眼要定了她。他們彼此有互稱的小名,Doxerl (little doll)和Johnnie,愛因斯坦到她的家鄉去拜訪她的父母、親友,但她卻不為愛因斯坦的母親所喜歡接納。

“How was I able to live alone before, my little everything? Without you I lack self-confidence, pleasure in work, pleasure in living in short, without you my life is no life.”
“I’m so lucky to have found you, a creature who is my equal, and who is as strong and independent as I am! I feel alone with everyone except you.”

    這些都是愛因斯坦給米麗娃的信中所寫的,他們兩人的情書達430封之多。愛因斯坦在確知論文可以被接受後,歷經一陣長時間的找工作,1902年6月終於在伯恩的瑞士專利局工作。但是米麗娃的學業並不順利,連考好幾次畢業考都沒有通過,此時她卻懷孕了,只好回到家鄉去待產,爾後生下一女孩,但那時愛因斯坦還沒找到工作無法撫養,米麗娃只好將小女孩送給別人撫養,成為「私生女」,這是愛因斯坦一生的痛。1902年愛因斯坦的父親心臟病發即將過世,在病床前他准許了他們兩人結婚,母親也只好同意,因此兩人於1903年1月6日在伯恩結婚,兩人分別是23、27歲。1904年他們的大兒子漢斯出生,1910年二兒子愛德華出生。

     愛因斯坦的科學研究漸漸吸引科學界的重視,1905年他完成光量子論、布朗運動理論及狹義相對論三篇論文,並以「氣體動力論」相關研究獲得蘇黎世大學的學位。他接著在1907年發表比熱的量子理論,1911年發表重力對光進行路線影響的論文,1916年完成廣義的相對論。從1910年起,愛因斯坦就被提名諾貝爾物理獎,但因為相對論的理論難以用實驗來證明,一共8次被拒絕,直到1919年英國的研究人員證明了相對論的現象,愛因斯坦才在1921年以「對理論物理的貢獻及光電效應的發現」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他把3萬2千5百馬克的諾貝爾獎金,依他和米麗娃的離婚協定,全數交給她作為兒子的生活教育費。

    原來愛因斯坦和米麗娃的婚姻和感情都出了問題,大約是在1911年他在布拉格的大學任教時。此時米麗娃已是兩個孩子的媽,早年時對學問的熱情也消磨殆盡,而愛因斯坦卻隨著學問日增、名聲日起,兩人年輕時交換講義、討論物理的熱情及情感交流不再,而且重要的是愛因斯坦心另有所屬,他愛上了他的表姐愛爾莎(Elsa Lowenthall)。兩人兒時曾是舊識,1912年時在柏林見面,舊情復燃,當時她是離婚身份與兩個女兒住在一起。兩個人通了不少信,愛因斯坦曾寫道:「我必須要有個愛的對象,否則生活就太苦悶了。這個對象就是你……」,「我現在有了一個可以快樂地思念的人,我可以為她而活。」他形容與米麗娃的生活好像住在墳場一般,彼此冷漠相對,也曾對人說與米麗娃同住,簡直就像在鼻孔下面塞了一個很臭的東西。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在德國,她在瑞士,兩人分隔兩地,愛因斯坦又有新歡,兩人的婚姻實在維持不下去了。他於是在1916年首度提出離婚要求,1918年再次提出,除了答應每年給9000馬克之外,也答應拿到諾貝爾獎的獎金要給她當贍養費及小孩撫育費(因為當時他已被提名多次,兩人都深知得獎是早晚的事,只是諾貝爾先生大概沒想到獎金會變成這種用途吧!)1918年6月米麗娃同意離婚,1919年2月兩人正式離婚,米麗娃拿諾貝爾獎金在蘇黎世買了三間公寓,教導愛德華,並作數學家教,過著安靜的生活。愛因斯坦和米麗娃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34年,但兩人一直保持聯繫,直到米麗娃1948年5月因病去世。

    愛因斯坦和他表姐愛爾莎是否就此結婚了呢?其中還有一段精彩的插曲。愛因斯坦在柏林受愛爾莎的照顧,當談到他與米麗娃離婚後要再結婚時,竟出現了是與愛爾莎或是與她女兒依莎(Ilse)結婚的討論。這種戲言原來是依莎的男朋友提出的,卻變成要認真討論的事,當時三人分別是39歲(愛因斯坦)、42歲(愛爾莎)與20歲(依莎)。依莎是把愛因斯坦當成她的父親,但如果要為愛因斯坦生個小孩,她似乎較合適,她當然會面臨角色轉換的問題,但也對愛因斯坦懷有愛意。愛爾莎此時已和愛因斯坦有了6年的關係,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就像個妻子,但如果她女兒確有此意,為了他們兩人的幸福,她也可以退讓而成全兩人。而當事者的愛因斯坦是什麼態度呢?儘管他是科學研究的巨人,但碰到這種世俗之事,他是採取駝鳥政策,沒有主觀意見,這是他個性上的特點──消極性接受別人的決定。他的大兒子漢斯曾說過:「父親也需要被愛。可是就在你剛感覺到感情的剎那,他又開始排拒你。他不願宣洩自己的感情。他好像隨時可以切斷感情,就像關水龍頭一樣。」最後的考慮要點在怎樣才能帶給三個人較多的快樂,尤其是愛因斯坦。終於答案揭曉,1919年6月2日愛因斯坦和愛爾莎結婚。依莎後來嫁給一位文學雜誌的編輯,夫婦倆出版過有關愛因斯坦的書。

    愛爾莎成為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太太,陪他度過他輝煌耀眼的日子(1921年獲得諾貝獎到美國訪問,1922年到法國、日本與中國訪問、演講。1925年到南美洲阿根廷、巴西訪問等等),但是兩人婚姻卻也不是平靜無波的。首先是兩人個性差異很大,他不注重外表、名氣與出風頭,她卻是注重外表,喜歡擁抱名聲;他行事主動、講話坦率,她卻是畏首畏尾、處處妥協。此外她是個忠實有愛心的妻子,但愛因斯坦卻是個喜歡捻花惹草的人。在1920年代,他有許多婚外情的記錄,例如他僱好朋友23歲的女兒Betty Neumann為秘書,固定和她約會,並且得到愛爾莎的同意,以防他再找別人。另外,他有「奧地利婦人」之稱的Margarete Lenbach和Toni Mendel兩位情人。愛爾莎在1936年去世,愛因斯坦就未再娶。1933年因為德國由希特勒掌權,納粹政府剝奪他的名譽公民權(愛因斯坦是瑞士公民)並沒收其財產,愛因斯坦此到美國並且定居在普林斯頓大學繼續他的研究。在此,他也有過一位俄羅斯移民的愛人Margarita Konenkova,還牽扯到她是否為蘇聯間諜的事情。(至於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Johanna Fantova還不在我看的書中有提到。)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在以色列復國運動期間,曾出面募款,他也曾寫信給羅斯福總統,促請他要比德國人先發展原子彈,以及要有智慧性使用原子彈的想法,以善盡知識份子的責任。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為腹部動脈爆裂而去世,結束了他多采多姿的一生。他的遺體火化,骨灰灑在附近的一條河,但是他的腦卻在驗屍時被切離保存下來以供研究。1999年的研究分析顯示在他的腦部與數學及空間關係有關的部位parietal lobe比正常人多15%。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他不是物理學家,可能會成為音樂家,因為「我人生的快樂大多來自小提琴,我常用音樂思考,用音樂作白日夢,用音樂的角度來看人生。」
後記
愛因斯坦誕生的小鎮Ulm,有家歐洲最大的銅管、銅線製造公司Wieland。有次我去拜訪該公司,公司的研發主管帶我在美麗的小鎮河岸、城牆與市區逛逛,他曾在市區一個小廣場介紹我看紀念愛因斯坦出生房屋(因戰爭毀於炮火)的紀念碑,印象中是個黑色的大理石雕塑,可惜那時沒有照相留念,當然那時我也不知道愛因斯坦除了相對論的科學研究世界之外,還有個精彩的感情世界。

延伸閱讀
1. Einstein in Love──A Scientific Romance, by Dennis Overbye, Viking Penguin, 2000.
2. 愛因斯坦,Denis Brian原著,鄧德祥譯,天下遠見出版公司,民國87年。
3. 愛因斯坦傳,Philips Franks原著,張聖輝譯,志文出版社,原國68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