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哦!阿瑪迪斯,你害得我好慘!--談莫札特的幾種死法

上回談到英年早逝的音樂作曲家中就屬莫札特是最出名的了;貝多芬被稱為「樂聖」,巴哈是「音樂之父」,海頓為「交響樂之父」,而莫札特則有「音樂神童」之稱,因為在他短短35年之間,就創作了超過600首的各種型式作品,包括41首交響曲,30首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至少7部歌劇,17首鋼琴奏鳴曲,23首弦樂四重奏等等,實在是多如天上繁星,幾乎不可能聽過他所有的作品。據說他4歲就有了第一首協奏曲,7歲有第一首交響曲,而12歲就推出第一部歌劇。如此天賦異秉的音樂奇才,卻在35歲時就去世了,而他的死因是二百多年來許多音樂學者與業餘愛好者研究的千古奇案。

1984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頒給了描述莫札特生平事蹟的「阿瑪迪斯」(Amadeus),此片共囊括了當年奧斯卡八項大獎,計有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最佳化妝,夠風光吧!這部「阿瑪迪斯」並不是平舖直敘的來說莫札特的故事,而是由他是如何死的角度來切入去探索音樂神童的生平。電影開始是個企圖自殺的老頭子在精神病院中自暴是他害死了莫札特,這個老頭是當時和莫札特有「瑜亮情節」的御用作曲家沙利略里(Antonio Salieri),他也就此背負了此千古罪名,事實是否如此呢,讓我們來看看!

莫札特的全名是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茲堡,父親本身也是音樂家,發現莫札特的音樂天賦後,就努力訓練培植他。因此莫札特4歲起學鋼琴,5歲就開始創作奏鳴曲和交響曲,6歲時就和他10歲的姐姐一起被父親帶著以「音樂天才兒童」的姿態,巡迴全歐洲旅行演奏,獲得「音樂神童」的美譽。雖然莫札特以他的作曲才華和彈琴技巧,很快在維也納得到推崇,他也曾因此擁有樂團首席和宮廷音樂家的頭銜,但其實他是個「不按牌理出牌」的頑童型天才人物。莫札特喜歡遊樂、撞球、跳舞、玩撲克牌,常常口出髒言、放屁、大便、屁股等難登大雅之堂的話是他的口頭禪,甚至口出黃腔,與太太寫信也出現露骨的性描寫語句。他的收入其實是很多的,但他與太太先是過著享樂奢華的生活,又賭博輸錢、借錢義助朋友…等等揮霍賺來的錢,漸漸入不敷出。等到他的「行情」變差收入變少以後,又無法過由奢入儉的生活,因此被迫向人借錢、賒帳,過著貧病交迫的生活,尤其是在他去世前的最後幾年。莫札特喜歡過的女人不少,直到被女方的母親強制與其女兒結婚,就是他的妻子康絲坦采(Constanze Weber,1763-1842)。當然莫札特在婚後還是會和他的女學生傳出一些花邊新聞;當時上流人家的女子都要學音樂,因此莫札特認識了不少名門閨秀。他的鋼琴奏鳴曲主要是為這些學琴的大小姐所寫的,因此這些奏鳴曲都是簡單易學,但要精也不容易。莫札特也有點恃才傲物,常當著作曲家本人面前修改其樂譜,他就曾在國王與大庭廣眾前當場改編彈奏沙利略里獻給國王的樂曲,讓他下不了台。莫札特的這些不良形象與行為也影響了他在維也納宮廷和音樂界的發展,但是他的音樂天才是被肯定的,中等才情的沙利略里就有這樣的認識,因此對他是愛恨交加。

沙利略里於1750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家境富裕,自小學習音樂,後在威尼斯認識了維也納的宮廷樂長,便跟隨他到了維也納,憑著音樂才能和關係,認識了當時也喜愛音樂的國王約瑟夫二世,擔任宮廷作曲家和宮廷樂長的職務長達50年以上。他的主要工作包括安排宮廷裡的音樂演奏活動,擔任樂團指揮,譜寫為禮拜用途的彌撒曲等,並且他還成立了維也納樂友協會,立志培育下一代,為兒童音樂教育出力甚多。沙利略里所處的音樂時代歷經傳統的巴洛克樂風,到海頓、莫札特時代的古典樂派,甚至到了貝多芬和舒伯特時期。當時他主導維也納的宮廷樂風,也是最高的音樂指導者,許多人都投身他門下接受其指導,包括貝多芬與舒伯特都曾受教於他。貝多芬學的是聲樂方面,舒伯特學的是器樂曲,連莫札特的兒子也受教於他,儼然是樂壇的大哥大人物。他其實也創作了不少作品,以小規模的聲樂曲居多,包括100多首的彌撒曲、安魂曲等宗教樂曲,43部歌劇,還有一些管樂器的室內樂等,作品的質與量當然是比不上同時期的海頓和莫札特,但也是當時的一位大師。他在1825年去世,其音樂作品就漸漸被遺忘了,一直到20世紀後半,有人研究莫札特的事蹟,才同時引起人們對他的興趣。

根據電影「阿瑪迪斯」以及一般的說法,沙利略里因為妒忌莫札特的才華,趁著他已經貧病交迫,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之時,戴上假面具,身穿黑衣服上門委請莫札特為他創作一首「安魂彌撒曲」。莫札特以為這是上帝要召喚他回到天堂的訊息,一邊創作一邊身體日衰,還沒完成這部「安魂曲」就過世了,後由他的弟子朱斯麥亞補筆才完成。「安魂曲」在首演練習時,沙利略里也出席而且認為這是部傑作。以當時他的優勢和地位,似乎沒有謀害莫札特的理由。但儘管莫札特是個出名的作曲家,他死後的葬禮是非常簡陋的,埋葬的時候沒有人跟著靈柩送行,也沒有人知道他確實的埋葬位置,因此有關他的死因才有一些撲朔迷離的傳說。這些傳說首先由俄國的名小說家普希金(Pushkin,1799-1837)寫成了劇本「莫札特與沙利略里」,後人又憑想像力有了歌劇,因此推波助瀾下就成了一般的說法──莫札特是被沙利略里害死的。

莫札特是於1791年12月5日凌晨去世,當時呈現「惡寒,高熱、浮腫、發疹」的症狀,死因為「急性粟粒疹熱」。據說1791年時維也納正好有流行性感冒,莫札特因為發高燒,而接受當時流行的放血療法,在一週之內放血6到8次,放血量多達2000毫升。而根據推算莫札特約155公分,體重50公斤左右,他體內的血量約為3500毫升左右,因此短時間之內放掉太多的血,加上當時根本不知有細菌存在,醫療時沒注意消毒,可能因此發生細菌感染,因而呈現高燒、惡寒、浮腫、出疹子等症狀,終於因心臟衰竭而死。這是醫界人士的說法,而在莫札特死後好幾年才由一位維也納大學的醫師作出死亡原因的鑑定書,而這位醫師後來與莫札特的妻子康絲坦采有親密關係。不少專家還是認為莫札特是被毒殺而死的,其中一個說法為莫札特是秘密結社的共濟會會員,他觸犯了會條,因此被謀害,甚至認為就是同為會員的沙利略里幹的,這也呼應了何以他晚年在精神病院療養時,自己爆料說他毒害了莫札特,又企圖用剃刀割喉自殺,但是真耶?信耶?
右邊是日本的推理小說,也是以莫札特的死因為主題

  莫札特的另一個死因就和他的女人緣有關了。一位旅居瑞士的中國籍地質學家許靖華(Kenneth J. Hsu)(曾出版了一本很厚的自傳,資源部門可能有人知道或認識他)是個莫札特迷,他發揮研究精神,收集分析了很多文獻檔案資料,抽絲剝繭拼湊出莫札特死亡的原因,倒也印證了另一個傳說。許靖華於2001年出了一本「Amadeus and Magdalena」,民國91年有了中文譯本,書名為「阿瑪迪斯的愛與死」,英文書名上的另一個名字就是他的情人霍芙德美(Magdalena Hofdemel),她是當時維也納宮廷官員法朗玆(Franz Hofdemel)的妻子。霍芙德美是個有天賦的鋼琴家,跟著莫札特學琴,「她將我的奏鳴曲詮釋得淋漓盡致,無懈可擊。她用最富於表情的手法彈奏行板,尤其是她是真心喜歡這首曲子」,這是莫札特給父親的信中寫的,當時是1788年。於是兩人陷入聚少離多的情愛,有了一個小孩,莫札特為她寫了好幾首歌曲,藏身在他歌劇的詠嘆調中。當霍芙德美又再度懷孕時,她的先生發覺了這件事,於是法朗玆登門拜訪莫札特,送給他一瓶下了毒的葡萄酒,要他喝下以了斷此事。第二天僕人發現莫札特喝了這酒,昏迷在椅子上,送醫急救後醒過來,但過了約兩個星期,莫札特還是中毒而死。霍芙德美很悲痛,嫉妒的法蘭玆用刀子刺傷她後,自己割腕自殺而死。

最後,背負害死莫札特罪名的沙利略里為何要做這件事呢,有部戲劇是這樣演的,他在自殺之前自述道:「莫札特的音樂將永留人世,我的名字立刻會被忘掉。為了避免被忘掉,所以我說「是我殺了莫札特」,這樣,我就成了殺害莫札特的人,我名字才能跟莫札特緊緊連在一起,與之同垂不朽」,真是「無法留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沙利略里,真是這樣的嗎?哦,阿瑪迪斯,你害得我好慘!(後記:在寫這篇文章時,愛樂電台主持人正好也提到莫札特是因為腎臟病引起尿毒症而死,又多一個死因)。
 

不管莫札特是怎樣死的,他的音樂是陽光、是和風,可以怡情、可以解憂,還是多聽一些他的音樂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