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死生有命,音樂永流傳--談談幾位作曲家的音樂作品

古往今來許多音樂家在他們有生之年,都留下了許多璀璨的作品,造福後世的愛樂者。有生之年到底是多長,和他們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和份量有沒有關連呢?讓我們來看看最短命和最長壽的作曲家有那些個人。

短命的作曲家 壽命

舒伯特(奧地利)
(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31

莫札特(奧地利)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36~1791) 35

比才(法國)
(Georeges Bizet, 1838~1875) 37

孟德爾頌(德國)
Fle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38

蕭邦(波蘭)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 39


長壽的作曲家 壽命

理查史特勞斯(德國)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85

聖桑(法國)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86

威爾第(義大利)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87

史特拉汶斯基(俄羅斯)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88

西貝流士(芬蘭)
(Jean Sibelius, 1865~1957) 91

這些作曲家中莫札特是屬於古典樂派,舒伯特、孟德爾頌、蕭邦為浪漫樂派,比才、威爾第與理查史特勞斯則被歸為後期浪漫樂派與新古典樂派,聖桑、西貝流士為國民樂派,而史特拉汶斯基則算是現代樂派了。這些樂派的劃分可以看出來是與年代有關,其間有重疊的時間,因為某一時期的音樂創作當達到巔峰時(例如古典樂派的貝多芬),後人難以超越,便必須要求新求變,創新前瞻,而衍生出另一種音樂風格。我們所熟知的作曲家大多是以浪漫樂派較多,當德、奧主流派的音樂不再獨大之後,國民樂派乃趁勢而起,將本土的文化與民歌溶入創作中,又有一番新風貌。不同樂派的音樂好聽與否端看愛樂者的個人偏愛,就像我雖常聽的也是浪漫與國民樂派,但也會去嚐試現代樂派的音樂,有些還真的是有味道呢!

先來看看法國的比才,他以一部「卡門」(Carmen)歌劇就名流千古了,這是最受人歡迎,上演最多的歌劇之一。此劇是根據法國作家梅里美(P. Merimee)的小說為依據,以西班牙為故事背景,講的是身為軍人的純情青年荷西為冶艷的吉普賽女工卡門所迷惑而意亂情迷,為追求佳人芳心竟加入走私集團被捕,出獄後在鬥牛場入口處將移情別戀的卡門刺死的愛恨情仇故事。「卡門」一劇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跟比才所寫的音樂有絕對的關係,「卡門」的管弦樂旋律華麗優美,充滿了西班牙色彩。例如前奏曲的「鬥牛士之歌」,雄壯威武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樂曲;卡門所演唱的「愛情是隻難馴的飛鳥」,配以哈巴奈拉舞曲,更是最著名的樂曲。除了「卡門」歌劇之外,其中一些精彩的音樂會單獨以「卡門組曲」(Suite Carmen)的名義常在音樂會上演奏,但此組曲不是由比才自己挑選組成的,都是由指揮者自己挑選他喜愛的樂段組成,通常都會包括前奏曲、間奏曲及一些著名場面的樂曲。比才另一出名的組曲「阿萊城姑娘」(L’Arlesienne),也是根據法國作家都德(A. Daudet)的戲劇而創作的音樂,描述的是一位青年愛上了阿萊城的姑娘,但不得伊人芳心,只好與青梅竹馬的女友結婚,卻在結婚當天跳樓身亡的故事。此組曲的音樂輕快活潑、華麗優美,是我當初開始聽古典音樂時,吸引我沈溺下去的樂曲之一。當然比才不是只有上述作品,但他的C大調交響曲與「採珠者」歌劇等,都被歌劇「卡門」與兩首組曲的光芒掩蓋住了,可惜比才在完成「卡門」的隔年就去世了,來不及看到此劇的大獲成功喝采。

再來看看另一位法國作曲家聖桑,他出生於巴黎,自小也顯出音樂作曲的才華,和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古諾(Charles Gounod)、李斯特(Franz Liszt)與白遼士(Hector Berlioz)都是好友。30多歲時他就寫出了5首鋼琴協奏曲,而他在法國音樂界的貢獻,就是他為了促進推動法國的作曲與演出,設立了國民音樂會幫助了印象派的作曲家如德布西(Claude Debussy)和拉威爾(Maurice Ravel)自己也以身作則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出名的有一首「動物狂歡節」組曲(Carnival of the Animals)以各種樂器與管弦樂來描寫各種動物,分別為獅子(弦樂)、母雞與公雞(鋼琴、豎笛)、驢子、烏龜、大象(低音大提琴)、袋鼠、水族館、杜鵑、大鳥籠(長笛)、天鵝(大提琴),其中尤以大提琴來表現天鵝雍容華貴的風姿最著名,此曲原是他遊戲之作,卻成為他最出名的作品,他常被拿來引導小朋友認識親近古典音樂。他的另一首以小提琴為主奏樂器的交響詩「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是我偏愛的樂曲,由小提琴淒清冷冽的演奏來描寫午夜十二點過後,眾骷髏在墓地中依著死神拉奏的小提琴群魔亂舞的景象。當然聖桑還有不少好作品,例如第三號管風琴交響曲,5首鋼琴協奏曲,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3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法國浪漫樂派的代表性作品。

許多的作曲家在世時都是窮困潦倒,倒也激發出創作的火花,而孟德爾頌則是少數出身富有人家的作曲家。他富裕且有教養父母鼓勵而且全力支持他走向音樂創作,17歲時發表了流傳至今的「仲夏夜之夢」戲劇音樂,這是根據莎士比亞同名的文學作品而創作的。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樂曲就是你我許多人在步向人生另一階段時都踩過的旋律「結婚進行曲」。孟德爾頌曾到英格蘭、蘇格蘭與義大歷遊歷過多次,因此創作了以「蘇格蘭」與「義大利」為名的交響曲。他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列名四大協奏曲,是最優美的古典樂曲之一,是許多人(包括我)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誘惑者。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兩首鋼琴協奏曲、鋼琴集「無言歌」,與「八重奏」等室內樂集。除了樂曲之外,孟德爾頌對於古典音樂的貢獻還包括發掘介紹「音樂之父」巴哈被遺忘的「馬太受難曲」樂譜,並且親自指揮首演。他還創辦了萊比音樂院,對德國的音樂教育貢獻良多。可惜孟德爾頌在38歲時就因積勞成疾腦溢血而去世,舒曼特別哀傷,因為「歐洲損失了一個貝多芬的傳承者」。他的妹妹芬妮(Fanny Mendelssohn)也有音樂才華,可惜在當時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沒有得到栽培發揮潛力,只有一些小品樂曲傳世。

最短命的舒伯特有「歌曲之王」稱號,因為他共創作了600首以上的歌曲,包括你我耳熟能詳的「野玫瑰」、「菩提樹」、「鱒魚」等。他出生於維也納,家學淵源的音樂才華與維也納的音樂環境,使他在 16歲到21歲的5年間就創作了5首交響曲,6部歌劇和300首歌曲。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聯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The Fair Maid of the Mill)和「冬旅」(Winter Journey),兩部作品都寫於他身體健康不佳時,前者敘述一位青年愛戀美麗磨坊少女不成的甜美感傷故事,後者則描寫一位失戀男子失去求生意志在冬日走遍村野的心情,似乎也是他一生的愛情寫照(終生未婚)。除了歌曲之外,他著名的作品有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unfinished)只有兩個樂章,第九號交響曲「偉大」(Great),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弦樂五重奏(String Quintet),以及最出名的鋼琴五重奏「鱒魚」(Trout Quintet)。此樂曲是舒伯特與朋友到山區旅行後回來,即把原先的歌曲「鱒魚」加上變奏,以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罕見的樂器編制,來表達鱒魚在清流的小河中游來游去的寫實場景,整曲旋律悅耳清新動聽,尤其第四樂章的變奏曲,是會迷死人的音樂。

再來看看活得最長壽西貝流士,他是芬蘭古典音樂界的代表和英雄。西貝流士早年學法律,發現音樂是他的最愛後就改行,並到柏林和維也納留學,27歲時回到芬蘭開始創作,34歲時有第一號交響曲和交響詩「芬蘭頌」問世。「芬蘭頌」(Finlandia)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當時芬蘭正受俄羅斯的暴政干預,此曲以描寫芬蘭優美的風景為目的,但卻非安詳平靜而是低沈雄壯渾厚的曲風,包含了在異族統治下隱忍的民族吶喊,因此深受芬蘭人喜愛,視為反抗俄國強權的象徵;「芬蘭頌」的渾厚低音也是測試音響器材低音能力的曲目。西貝流士取材芬蘭與北歐傳奇故事,創作了具民族色彩的「傳奇」、「四首傳奇曲」等作品,同時也有表現北歐深沈風格的7首交響曲,2首弦樂「卡列利亞組曲」四重奏,以及列名為著名曲目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西貝流士在生前就備受政府禮遇,給他津貼讓他安心創作,但是自1930年(65歲)以後,他就停止作曲,一直到他過世的27年間都沒有作品,一說是他精疲力竭了,另一說是他不想和20世紀的無調性音樂競爭。

先就簡要談到這幾位作家,其他的以後有機會再說。「人生自古誰無死」,就音樂作曲家(或其他藝術創作者)而言,留下足以流傳千古的作品,應是比活得多久較有意義,不過「紅顏薄命,天妒英才」是會較引人注目,較有悲劇英雄味道,不是嗎?

1 則留言:

  1. 很棒詳細的介紹,但是「最短命」的作曲家有點難界定,裴高雷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芭拉諾芙絲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都更短命,還有其他早夭的作曲家,只是都沒舒伯特、莫札特才華卓絕、多產知名。

    回覆刪除